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铎舞的意思、铎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铎舞的解释

汉 代舞曲名。舞人持铎随曲而舞。 隋 时舞犹存,舞者不执铎。 唐 代铎舞列入清商乐中。《三国志·魏志·鲜卑传》:“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鐸舞。”《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铎舞歌》解题:“《唐书·乐志》曰:‘《鐸舞》, 汉 曲也。’《古今乐録》曰:‘鐸,舞者所持也。木鐸制法度以号令天下,故取以为名……’《隋书·乐志》曰:‘《鐸舞》, 傅玄 代 魏 辞云“振鐸鸣金”是也。 梁 三朝乐第十八设《鐸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铎舞是中国古代仪式舞蹈的重要类型,其名称源于道具“铎”的使用。铎为青铜铸造的响器,形似大铃,《周礼·地官》记载“以金铎通鼓”,说明其最初用于军事与祭祀的信号传递。汉代将其纳入雅乐体系,《乐府诗集》收录《圣人制礼乐篇》提及“铎舞曲”为宫廷宴飨乐舞,舞者执铎而舞,以应节拍。

从形制分类,铎舞包含“文铎”与“武铎”两种表演形式。文铎舞多见于宗庙祭祀,动作庄重徐缓,铎声清越,象征礼乐教化;武铎舞则源自军阵演练,步伐刚健,铎音激越,体现尚武精神。唐代《通典·乐典》记载太常寺设“铎师”官职,专司舞蹈编排与乐器管理。

该舞蹈的文化内核融合了多重象征:其一,铎体顶部的方形銎口代表“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二,铎舌撞击声被赋予驱邪纳吉的巫术功能,《中国古代乐舞史》指出其在农耕祭祀中具有祈雨禳灾的作用;其三,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民间社火表演,《东京梦华录》描述元宵节“铎舞百戏”的市井盛况。

值得注意的是,铎舞的传承与古代乐律制度密切相关。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铭文显示,铎的音响频率需符合十二律吕标准,这在《中国民俗艺术大观》中得到音韵学佐证,表明其不仅是舞蹈道具,更是礼乐制度的声音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铎舞”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历史舞蹈形式

铎舞起源于汉代,属于古代宫廷或礼仪乐舞的一种。舞者最初手持“铎”(一种形似大铃的乐器)随乐曲起舞。

2.艺术与文学中的比喻

在文学语境中,“铎舞”被引申为形容舞蹈动作优美华丽,常用于比喻性表达。例如:“她的舞姿如铎舞般令人陶醉”。

3.文化意义

作为汉魏“杂舞”类目之一,铎舞融合了音乐、军事符号与礼仪,反映了古代艺术与制度的结合。


提示:如需更完整的史料(如《乐府诗集》《隋书》相关记载),可参考古籍或权威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屯百刻办房本来面目閟閟必操胜券残灯末庙馋滴滴尺锦初次蹲班番银風口高座拱听乖慢絓丝骇栗黑疸黑盏恨命荒弃回波舞火炭子简奥荆钗景望泾渭自明旧瓶新酒蠲吉勘误克责联欢会躐取灵妃林籁林泉计緑萍慢水面对棚头缥色披霜冒露披写铺地钱勤约取重人事不省烧夷审发食菜拾菜孃螫虫适趣水贩肆祀投壶五蛇无事生非吴太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