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起止的意思、起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起止的解释

(1).举止,举动。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凡修道者皆不裸身露髻,枉滥无辜,起止饮食,悉应依科。” 宋 岳飞 《奏乞视亲疾札子》:“臣老母 姚氏 年几七十,侵染疾病,连月未安,近復腿脚注痛,起止艰难。”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颜甲·驴乞假》:“只从昨日回便患头旋恶心,起止未得,且乞假将息。”

(2).犹起迄。 宋 陈显微 《古文参同契解》:“世之学者见丹经紫书火候之説,述进退文武之功,有始终起止之异,不狐疑者鲜矣。”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筯划灰,不见起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起止是现代汉语中表示时间或空间范围的复合词,由“起”和“止”两个语素联合构成。其核心含义为“开始与结束”,既可指具体的时间节点,也可用于抽象事件的过程界定。

  1. 基本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起止”定义为“开始和结束”,常用于描述时间或行为的边界,如“项目起止日期”“行程起止点”。该词具有中性色彩,适用于正式与非正式语境。

  2. 引申义与用法

    《汉语大词典》进一步指出,“起止”在古汉语中可引申为“行事的准则”,如《宋史·职官志》载“考覈官吏,必明其起止”,强调对事务全流程的规范。现代汉语中多保留本义,引申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

  3. 词源与结构分析

    从构词法看,“起”甲骨文字形像人从坐姿起身,本义为“开始行动”;“止”甲骨文描摹脚掌,原指“停止行进”。二字组合后通过反义联合构成新词,符合汉语“对立统一”的构词规律,同类词如“进退”“得失”等。

  4. 语用示例

    《新华词典》列举典型搭配为“起止时间”“活动起止范围”,强调对连续状态的限定功能。例如:“本次展览的起止时间为8月1日至8月15日”,此处“起止”明确界定事件的时间跨度。

  5. 学术界定

    语言学界将“起止”归类为“范围限定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其句法功能常作定语或宾语,如“确定实验起止”“标注起止页码”,在公文、学术写作中具有高频使用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起止”是一个复合词,由“起”(开始)和“止”(结束)组成,通常用于表示某个事件、过程或时间段的开始与结束。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1. 基本含义


2. 常见使用场景


3. 与其他词汇的区分


4. 注意事项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应用示例或语境分析,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进一步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白手起家把浅鞭蹬逼打谄口惩膺侈心词谊次止撺厢道路以目大使调验递申乏短分镜头剧本扶世干支剌更好孩名撼落呵浪鱼花约火挟简除剪秋罗僬僬极点金断觿决极限运动吉凶未卜踘蹴馈边璘璘谋养宁乐暖水袋跑马占圈仆从乾陀起辇谷欺妄戚裔肉羹神鹅诗券水戏属疾司马青衫厮役宿吏太行山呫唫同纽吐发颓影问閲文字闲不容息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