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膺的意思、肃膺的详细解释
肃膺的解释
敬受。《隋书·炀帝纪上》:“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
词语分解
- 肃的解释 肃 (肅) ù 恭敬:肃立。肃坐。肃然。 严正,认真:严肃。肃静。肃穆。整肃。 躬身作揖,迎揖引进:肃客。 萎缩:肃杀。 笔画数:; 部首:聿; 笔顺编号:
- 膺的解释 膺 ī 胸:义愤填膺。 接受,承当:膺选(当选)。膺赏。膺受。荣膺。 讨伐,打击:膺惩。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肃膺"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文言词汇,由"肃"和"膺"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用法及上下文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
肃(sù)
- 本义:恭敬、庄重。《说文解字》:"肃,持事振敬也。" 引申为严肃、整饬、敬畏之意。
- 示例:《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形容庄重和穆的祭祀场景)
- 来源:汉典网《说文解字》释义(链接)。
-
膺(yīng)
- 本义:胸膛、内心。《说文解字》:"膺,胸也。" 引申为承受、担当,如"膺命"(受命)。
- 示例:《楚辞·九章·惜诵》:"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指胸背疼痛,喻内心郁结)
- 来源:汉典网《说文解字》释义(链接)。
二、合成词"肃膺"的释义
"肃膺"属文言复合词,常见于古籍,其核心含义为:
"内心怀有恭敬、庄重之情,并以此承受(责任、使命或教诲)"。
- 肃:强调态度上的敬畏与端正;
- 膺:强调内心的承担与接纳。
整体体现一种由内而外的恭谨奉行之意。
三、古籍用例与语境分析
-
《宋书·礼志》:
"陛下肃膺宝历,思弘大猷。"
- 释义:此处指帝王(陛下)以庄敬之心承受天命(宝历),彰显其即位的郑重与责任感。
-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
-
唐代碑文《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
"肃膺典训,克懋柔仪。"
- 释义:描述公主恭敬地接受礼法教诲(典训),恪守柔顺之德。
- 来源:《全唐文》卷二百三。
四、近义词辨析
词汇 |
含义侧重 |
与"肃膺"差异 |
肃承 |
恭敬继承(如祖业) |
强调传承,弱化内心承担 |
敬受 |
尊敬地接受(具体事物) |
对象更具体,情感稍弱 |
祗膺 |
敬慎承受(天命/职位) |
宗教色彩更浓,多用于祭祀 |
五、现代使用建议
"肃膺"属高度书面化的古语,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仅见于:
- 学术文献: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或思想史时引用原文;
- 碑铭题刻:仿古文体中表达对使命、教诲的庄重态度。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汉典网收录)
- 《宋书·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全唐文》卷二百三(清嘉庆内府刻本)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肃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敬受”,常用于表达恭敬地接受或承受某事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1.基本释义
- 词义:指以严肃、恭敬的态度接受(如使命、封号等),强调庄重性和仪式感。
- 结构解析:
- 肃:本义为恭敬、严正,如“肃立”“肃然”;亦可表示清除,如“肃贪”。
- 膺:原指胸膛(如“义愤填膺”),引申为接受、承担(如“荣膺称号”)。
2.文献出处
- 典型用例见于《隋书·炀帝纪上》:“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此处指隋炀帝恭敬地接受皇位传承,体现其正统性与责任感。
3.使用场景
- 多用于古代诏书、文告或正式场合,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属于较为生僻的书面语词汇。
4.相关词汇
- 近义词:敬受、恭承(部分词典提及,但需结合具体语境)。
- 反义词:未明确记载,可依语境推断为“轻慢”“拒受”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隋书》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僾逮哀厚爱民如子耙地白客本政并后不刊长鸣长涂创客俶尔错乱笃励方略策焚枯奋怒高文秀古肥今瘠憨厚含糊其词渐次疆土见几检厉禁苑捐赠畯儒良兵礼房留精理冤摘伏蛮茶绵长弥旷墨汁未干目无全牛陪笑脸丕构平云乾轴情投意洽情语俅人赦放设帐诗孙守素挑缺涕淫淫通时娲皇惋怅五射武戏无一不知夏涝香貍飨庙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