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窃的意思、寇窃的详细解释
寇窃的解释
(1).抢劫;盗窃。《三国志·魏志·崔林传》:“﹝ 崔林 ﹞在官一期,寇窃寝息。” 隋 牛弘 《献书表》:“ 永嘉 之后,寇窃竞兴,因 河 据 洛 ,跨 秦 带 赵 。”
(2).引申为非分据有。《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僕小人也,本因行役,寇窃大州,恩深分厚,寧乐今日,自还接刃!”《宋书·王弘传》:“内朝细务,庶可免竭,神州任重,望实兼该,臣何人斯,寇窃不已。”
词语分解
- 寇的解释 寇 ò 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盗寇。贼寇。 侵略者来侵犯:寇边。 姓。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窃的解释 窃 (竊) è 偷盗:偷窃。窃取。 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窃位。窃夺。 私自,暗中:窃笑。窃听。 谦辞,指自己:窃谓。窃以为可行。 盗偷 笔画数:; 部首:穴;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寇窃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寇”与“窃”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包含武力侵犯与非法夺取的双重属性。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体系,该词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单字训诂
- 寇:《说文解字》释为“暴也”,段玉裁注“群行攻刼曰寇”,特指武装劫掠行为。古代文献中既指代入侵者(如《尚书》载“寇贼奸宄”),亦可作动词表示劫掠(如《左传》言“凡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聚群而寇盗焉”)。
- 窃:《广雅》训作“盗也”,《正字通》强调“私取人之物为己有”,侧重非公开的非法占有行为。秦汉简牍中常见“窃马牛”“窃禾稼”等司法文书用例。
二、复合词义
在构词法上,“寇”为限定性语素,强调行为的暴力属性;“窃”为核心语素,指向非法占有目的。整体指代通过武力手段实施的掠夺行为,常见于古代史籍对边疆侵扰事件的记载。例如《后汉书·西羌传》载“陇西诸县寇窃纵横”,即描述武装集团对边境地区的系统性劫掠。
三、文献用例
该词具有鲜明的历史语境特征,多见于唐宋以前文献:
-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寇窃国柄,擅作威福。”
- 《晋书·五行志》:“边将失和,寇窃州郡。”
- 《全唐文·赐吐蕃盟书》:“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寇窃不作。”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版)及《十三经注疏》等权威辞书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寇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 抢劫或盗窃
指通过暴力或非法手段掠夺他人财物。例如《三国志·魏志·崔林传》中提到“寇窃寝息”,意为崔林任职期间,盗抢行为得以平息。隋代牛弘的《献书表》中“寇窃竞兴”则描述了永嘉之乱后社会动荡、劫掠频发的景象。
二、引申含义
- 非分据有或不当占有
在特定语境中,可引申为以不正当手段占据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如《三国志·魏志·臧洪传》中“寇窃大州”,暗指通过非法手段占据重要地域。现代用法中,也可比喻通过欺骗、权谋等手段获取利益。
补充说明
- 词源结构:由“寇”(盗匪)和“窃”(偷盗)组成,均为上下结构,强化了“非法侵占”的核心语义。
- 现代应用:多用于书面或历史描述,较少口语化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三国志》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笔舌毕生拨降不升黪澹朝京逞捷承舍雏鹰展翅斗辟笃备肤立敷设凫藻该密光彩夺目孤宦海鹾恨气宏渺磆碌逭劳花押剑鸣看肖神快当来路货阑胡略不世出列表零时笼嘴扳害铺户铺绎起哄侵紊穷兵极武穷民驱驰仁泽僧陀山啄木生可擦申盟时术市盈率授能说笑话贪夫殉利填寡题扁铁将军把门铜靛讬分威香滃勃香地謏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