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冥显的意思、冥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冥显的解释

佛教指冥、显两界。即死后世界与娑婆世界。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惟愿细书如《乐毅论》《太师箴》例,依倣以写经传,永存冥显中精要而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冥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与宗教意蕴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字源、典籍用例及文化语境综合考释。以下为权威解析:


一、单字释义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幽也”,指幽暗、不可见之境,引申为幽冥、玄妙、深邃。如《庄子·逍遥游》“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喻指超越感官的永恒存在。
    • 哲学延伸:在佛道思想中,“冥”常指超越形而上之本体,如《肇论》云“冥机应物”,暗含天道幽微难测之意。
    • 本义:《说文》注为“头明饰也”,后引申为昭明、显现。如《周易·系辞》“显诸仁,藏诸用”,指道在现象界的具象化。
    • 宗教语境:佛教谓“显教”,即通过经纶文字可阐释的教法,与密教之“隐”相对(《大乘义章》)。

二、复合词“冥显”的深层含义

“冥显”合成后,形成一组辩证范畴,常见于佛教与玄学文献:

  1. 幽冥与显现的对立统一

    指不可见之本源(冥)与可见之现象(显)的共生关系。如隋代慧远《大乘义章》言:“真法界中,冥显不二”,强调本体与现象的本质同一性。

    来源:慧远《大乘义章》卷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生死轮回的宗教隐喻

    佛教用以区分亡灵世界(冥)与现世人间(显)。如《地藏菩萨本愿经》载“冥显两利”,指超度亡灵(冥界)与庇佑生者(显界)的双重功德。

    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嘱累人天品》(大正藏第13册)

  3. 玄学中的体用关系

    魏晋玄学以“冥”喻道体之无形,“显”指万物之有形。郭象《庄子注》云“冥内游外”,主张超越形骸束缚而达至精神自由。

    来源:郭象《庄子注·大宗师》(《诸子集成》本)


三、文化引申与用例


学术参考文献

  1. 许慎(汉)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 慧远(隋),《大乘义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4册。
  3. 郭象(晋)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
  4.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对“冥显”哲学有专章分析)。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纸质权威版本;现代著作可参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官方页面或学术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冥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综合理解:

一、佛教术语含义 指“冥界”与“显界”的合称,即死后世界(冥界)与现世(娑婆世界)。该释义源自南朝梁代陶弘景的文献《与梁武帝启》,其中提到通过书写经传以保存“冥显中精要”。此用法多见于佛教相关文本,强调两个世界的区分。

二、现代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事物原本隐藏,经探究或时间推移后显现”。例如形容人的潜质或真相逐渐显露的过程。但需注意,此释义在其他权威佛教文献中未明确提及,可能属于现代引申或较少使用的语境。

补充说明: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佛教经典,以确认具体语境下的准确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矮墩墩哀家梨拔类超羣半米暴显竝舍晨暾宠望大理花道貌等闲视之访论梵王宫诽讟盖戴干光高比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轨等黄狖讲量健节劫运疾耕籍居济济漆漆举劾褴毵老严廉干离抱鳞眴落雁沉鱼麋沸蚁动命盗案难于上天排污辟远千夫所指潜通契苾羽乞两倾家荡产弃邪从正入席三朝元老声明摄主适孼诗席瘦骨棱棱黍秀宫庭四联单条纲土簋威振吴楚五麾诬洿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