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懔懍”。1.危惧貌;戒慎貌。《书·泰誓中》:“百姓懍懍,若崩厥角。” 孔 传:“言民畏 紂 之虐,危惧不安。” 晋 陆机 《文赋》:“心懍懍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僕独学宜加懍懍,而以弗获闻己过为惧。”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二:“ 植 当 建安 、 黄初 之间,境况至苦。 曹丕 本来很猜忌他,到了 丕 一即位,便先剪除 植 的余党……他不得不懔懔小心,以求无过,以免危害。”
(2).严正貌。刚烈貌。《后汉书·陈蕃传论》:“及遭际会,协策 竇武 ,自谓万世一遇也。懍懍乎 伊 望 之业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廉颇 、 藺相如 虽千载上死人,懍懍恒如有生气。” 宋 陈亮 《谪仙歌》:“岂特文章为足法,懔懔气节安可移!”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 斯巴达 将士殊死战……迨 浦累皆 之役,大仇斯復,迄今读史,犹懔懔有生气也。”
(3).寒冷貌。 隋 虞世基 《出塞》诗之二:“懍懍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清 陈恭尹 《下祝融峰向白门寺道中作》诗:“迟迟闻远鐘,懍懍日将暮。”
“懔懔”的汉语词典释义
“懔懔”为汉语叠词,本义指严肃、敬畏之貌。《汉语大词典》释其“形容危惧、戒慎的样子”,如《尚书·泰誓》中“百姓懔懔”即表民众对天命的敬畏。
从引申义看,“懔懔”可表刚正威严的气度。《现代汉语词典》补充其“形容人态度庄重,令人敬畏”,如《后汉书·陈蕃传》载“懔懔乎伊、望之业”,喻指贤臣风范。
在用法上,“懔懔”多作形容词或副词,常见于文言及书面语。汉典网指出其常与“然”“若”等虚词连用,如“懔懔然不可犯”,强化敬畏或不可侵犯的语境。
语源方面,《说文解字》析“懔”为“惧也,从心禀声”,强调心理层面的戒惧感。学者王力在《古汉语字典》中进一步将“懔懔”与“凛凛”关联,认为二者在“敬畏”“寒冷”等义项上存在通假现象。
文化内涵上,“懔懔”多用于形容德行高尚者的气节,如朱熹《通鉴纲目》评范仲淹“懔懔有节概”,体现儒家对士人风骨的推崇(参考《中华传统文化关键词》)。
“懔懔”是一个汉语书面词汇,读作lǐn lǐn,其含义可从两个角度理解:
恐惧、戒惧的状态
形容因敬畏或危机感而产生的紧张、警惕心理。例如:“面对强敌,将士们懔懔不敢松懈。”
近义词:惶惶、惕惕;反义词:泰然、从容。
严正刚烈的气节
强调正直不苟、令人敬畏的风骨。如:“他一生懔懔,坚守道义。”
近义词:凛然、威严;反义词:猥琐、谄媚。
使用注意:
百功白削宝守宝鸭蚩蚩蠢蠢厨具辞行蹙迫方正不阿繙閲关目龟列寒装后轨猾役毁訾检守简诣浇淳散朴矫俗驾俗眷存絶症钧材开敞可怜宵亏短两举领江买月毛薛眠霜卧雪妙有匿迹销声痞棍聘命前古未闻切齿人起号倾弛癯辱烧钱纸盛聘慎容矢石衰萎霜枿数黄道黑枢谟姝姝四裴四周通信兵团云队猥獕帷幕香油小而全小饭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