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牧守的意思、牧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牧守的解释

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汉书·翟方进传》:“持法刻深,举奏牧守九卿,峻文深詆,中伤者尤多。”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於上,则牧守非其人矣。” 唐 白居易 《张聿可衢州刺史制》:“牧守之任,最亲吾人。” 明 何景明 《赠南雄判愈君序》:“公卿废礼士之文,牧守靡察民之实,是以官屈而吏以调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牧守"是古代中国职官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字面拆解为"牧民"与"守土"的双重职能。根据《汉语大词典》(汉典,zdic.net/hant/牧守)解释,该词特指州郡长官,尤指刺史、太守等地方行政首脑,承载着治民理政与军事防御的双重责任。

从历史沿革看,《后汉书·百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汉武帝时期始置十三州部刺史,本为监察官,东汉后期渐演变为统辖一州的军政长官。至魏晋时期,《晋书·职官志》明确州牧"统郡守,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形成州牧统郡守、郡守辖县令的三级地方治理体系。

其职责范围包含三个层面:其一为民生治理,《盐铁论·复古篇》(上海古籍出版社)载牧守需"劝农桑,恤孤寡";其二为司法维护,《汉书·朱博传》记载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其三为军事防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州牧需"缮甲兵,具器械"以卫疆土。

文学典籍中常见其政治象征意义,《文选·班固<西都赋>》"牧守之臣,冠盖相望"的表述,印证了汉代州郡长官的显赫地位。宋代以后随着路、府制度的建立,该职官称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明清文献中仍作为对地方大吏的雅称沿用。

语义延伸方面,《盐铁论·论功》将"牧守"升华为治国理念:"天子者,天下之牧守也",将君主喻为统御天下的最高牧守,体现中国古代"牧民政治"的治理哲学。这种将民生比作牧养牲畜的治理思维,既包含儒家仁政理想,也暗含法家管控意识,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殊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牧守”是中国古代对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州、郡两级地方行政长官的合称。其中,州级长官称“牧”(如刺史),郡级长官称“守”(如太守),两者合称“牧守”。

  2. 历史背景
    这一称谓源自汉代官职体系,如《汉书·翟方进传》记载:“举奏牧守九卿”,说明牧守与中央九卿并列,属于地方要职。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也提到牧守的选拔标准,可见其重要性延续至后世。

  3. 职责范围
    牧守主要负责地方治理,包括赋税征收、司法裁决、治安维护等,相当于现代省级与市级行政长官的结合体。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职能差异,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裨苙邴管弊象不顺不宿补语采购仓鹰掺和颤震乘机打劫舛讹百出待令单数钝騃二妫法舸肥遯鸣高分羹改名换姓贵寿衡器恒事镮饼贾岛佛缄口不言奸谋醮会叫叫精打细算军汉颏颊揽载寥寥无几玲玲艛舰马嚼菜蛮功毛骨竦然蒙瞢麋耗七老八十钦刀轻货确志诎志三注三唱砂土身怀六甲十年九涝石玉昆手梢双回门述赞书札昙花跳坑徒劳玩人丧德销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