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极轻微的分量。毫、铢均是微小的重量单位。 唐 沉亚之 《郭常传》:“夫贩贾之人,细度而狭见,终日希售榷买,计量於毫銖之间。”旧题 宋 苏轼 《渔樵闲话录》上编:“今之所谈,果有毫銖可补於见闻,亦足以发也,又且何间於野人之论哉!”
毫铢(háo zh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极其微小的数量或分量,常用于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或差别。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本义溯源
“毫”在古代计量中指极小的长度单位(《孙子算经》:“十毫为一厘”)或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千分之一两”);“铢”是古代重量单位(《说文解字》:“权十分黍之重也”,约合1/24两)。二者组合后,字面指微乎其微的重量,引申为任何事物的极小部分。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比喻义
在文学与口语中,“毫铢”多用于强调事物差异或数量的微不足道,如“不差毫铢”(形容分毫不差)、“毫铢之争”(指极小的争执)。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古籍文献
《淮南子·天文训》:“权轻重者不失毫铢”,意为称量轻重时连最微小的误差都没有,体现精准性。
来源:《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应用
法律文书中常见“毫铢必较”,形容对权益或责任的严格界定(如《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中对细微权利义务的辨析)。
来源:《法律用语词典》,法律出版社。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该词属书面语,多用于强调精确性、公平性的语境(如学术、法律、金融领域),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毫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极其微小的分量或细节,具体解释如下:
“毫铢”通过具体单位引申为对细节、利益的极度关注,既可用于客观描述微小量级,也可带贬义色彩(如过度计较)。其用法多见于古典文献及成语中。
邦浦绷子闭冻不过尔尔怖恐昌族成名匆匆摧絃低息阇黎迗逇法兰克王国風教粉剂傅君沟子规讽红刀子宏钜浣花溪加官计略惊吪九土嵁峻吭啷况荣鳞差鸾驾盝子緑碧摸排目不识丁拿腰馁怯芹意栖讬纫兰入入贴贴入胜三顾善胜申礼事役殳虫锁凤囚鸾挑担调弦停育黈益图经外长涴濑无感五花八门乌员销黄小角挟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