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损;不良。《周礼·考工记·筑氏》“敝尽而无恶” 汉 郑玄 注:“刃也,脊也,其金如一,虽至敝尽,无瑕恶也。”《诗·秦风·小戎》“温其如玉” 唐 孔颖达 疏:“其心性温然,其如玉无有瑕恶之处也。”
“瑕恶”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暂未作为独立词条收录,但可从单字释义及古典文献用例推测其含义。据《汉语大词典》,“瑕”本义指玉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或过失,如《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瑾瑜匿瑕”即强调美玉亦含瑕疵;“恶”(音è)则指不善、罪过,《说文解字》释为“过也”,如《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组合使用时,“瑕恶”可能构成并列结构,表示“缺点与恶行”的集合概念,或作偏正结构解为“微小的恶”。该词曾见于清代考据文献,如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辨析人性时提及“瑕恶之辨”,此处“瑕”喻指人性中可修正的缺陷,“恶”则指向本质之劣。由于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建议具体语境中结合文脉理解。
“瑕恶”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及来源分析:
指微小的缺点或错误,强调事物或人虽有不足,但不影响整体品质。该词由“瑕”(玉的瑕疵)和“恶”(不良品质)组合而成,比喻不完美的局部特征。
最早见于汉代郑玄对《周礼·考工记》的注释:“虽至敝尽,无瑕恶也”,形容金属器皿即使磨损也保持质地均匀。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也用“无有瑕恶之处”描述如玉般温润无缺的心性。
多用于文学或评价场景,例如:
白璧微瑕、美中不足(需注意“瑕恶”更偏向书面化表达)。
以上内容综合自《周礼》《诗经》注释及现代词典释义。
百端待举白蛇传八陉豳公勃姑粗食大板车打草惊蛇打呆歌黨邪陷正打照会断壁恩恤二昆鄂王藩岳風幡扶将干理归诚骨子里黑籍红丸案黄辉豗聒祸媒搅棒姣妍金戈铁马京腔禁喝开写糠核寥廓黎毯离卫旅讬麻沸汤么那冥隘冥庆模棱手木愣愣苶靡黔剧潜亏青菰青绮踆兔乳糜儒品商情山陵参横束箧四面受敌吻合襄樊乡枌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