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红丸案的意思、红丸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红丸案的解释

晚 明 宫廷三案之一。 明光宗 于 泰昌 元年(公元1620年)即位后数日即病。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 崔 文昇 下泻药,病益剧。鸿胪寺丞 李可灼 进红丸,自称仙方。 光宗 服一丸,稍觉舒畅。又命进一丸,明日天未明即死去。当时有人疑系已故 明神宗 的 郑贵妃 指使下毒,朝野议论不一。后 崔文昇 发遣 南京 , 李可灼 遣戍。 魏忠贤 专政时翻案,免 李可灼 戍,擢 崔文昇 总督漕运。红丸案与“梃击案”、“移宫案”合称为晚 明 三案。三案之争, 明 亡始止。参阅 清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三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红丸案是明末著名的宫廷疑案之一,与“梃击案”“移宫案”并称“明末三大案”。它发生在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核心事件是即位仅一个月的泰昌帝朱常洛在服用大臣进献的“红丸”药物后暴毙身亡,引发朝野震动和激烈党争。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

  1. 泰昌帝即位与健康恶化: 朱常洛(光宗)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即位,改元泰昌。他登基时身体已不佳,据载因郑贵妃(其父万历帝宠妃)进献多名美女,纵欲过度导致病情加重(“侍御蛊惑,圣容顿减”)。
  2. 首颗红丸(“仙丹”)进献: 八月,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可治帝疾。内阁首辅方从哲、韩爌等大臣在乾清宫召见群臣时,李可灼获准进献一颗红色药丸(成分据传为妇人经水、秋石、人乳、辰砂等)。朱常洛服用后感觉“暖润舒畅”,精神好转,称李可灼为“忠臣”。
  3. 次颗红丸与帝崩: 当天下午,李可灼在皇帝要求下又进献一颗红丸。朱常洛服用后,病情急转直下,于次日(九月初一)凌晨驾崩,在位仅29天。

二、事件性质与争议

三、处理结果与影响

权威参考来源:

  1. 《明史·光宗本纪》:官方正史,记载了泰昌帝即位、患病、服用红丸及驾崩的基本过程。
  2. 《明史·方从哲传》:详细记载了方从哲在处理红丸案中的角色及引发的争议。
  3. 《明实录·光宗实录》:明朝官方编修的皇帝实录,包含事件更原始的记录。
  4. 孟森《明史讲义》:近代史学大家著作,对明末三大案(包括红丸案)的背景、经过及政治影响有权威分析。
  5. 樊树志《晚明史》:当代明史研究权威著作,深入剖析了红丸案与晚明党争的复杂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红丸案是明末三大宫廷疑案之一,发生于1620年泰昌帝朱常洛在位期间。该事件因皇帝服用“红丸”后暴毙而引发政治动荡,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事件背景

  1. 泰昌帝即位前的矛盾
    朱常洛自幼不受万历帝宠爱,其太子地位长期受郑贵妃(万历宠妃)及其子福王朱常洵的威胁,引发持续数十年的“国本之争”。
  2. 郑贵妃的政治手段
    万历帝驾崩后,郑贵妃为自保,向朱常洛进献八名美女,导致其纵欲过度、身体虚弱。

二、事件经过

  1. 病情恶化
    朱常洛即位仅十天即病重,司礼监太监崔文升(与郑贵妃关系密切)进泻药,致其腹泻加剧。
  2. 红丸进献与暴毙
    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泰昌帝服第一颗红丸后短暂好转,次日再服第二颗后猝死,在位仅29天。

三、争议焦点

  1. 红丸成分与死因
    • 红丸含红铅(以少女经血、辰砂等炼制),属性热春药,与崔文升的泻药药性相冲。
    • 死因存在“中毒说”“纵欲说”“误治说”等争议,现代学者多认为药物冲突加速其死亡。
  2. 政治阴谋论
    东林党指控郑贵妃、崔文升、李可灼合谋弑君,但缺乏实证,实际反映明末党争激化。

四、案件处理与影响

  1. 处置结果
    李可灼最初被遣戍,后因魏忠贤干预获赦;崔文升被贬南京。
  2. 政治余波
    案件争论持续八年,成为天启朝党争工具,加速明朝统治危机。

五、历史评价

红丸案本质是明末宫廷权力斗争与医药事故交织的悲剧,其悬而未决的真相和后续党争,深刻暴露了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与制度崩坏。

(如需查阅完整史料,可参考《明史纪事本末·三案》及泰昌、天启朝奏疏汇编。)

别人正在浏览...

爱别离苦暗记颁金半死辣活贬悴参和赤忱吃黑枣疵醇雌逊戴胜大舅盗穵跕班对簿公堂多烦饭铺丰将猦狸阜财恭养勾股形过刑槐花黄,举子忙火工道人箭壶健将监摄剿絶焦盆急口令疾脉仅此而已僦柜具体慨然应允闿怿坎德老马恋栈棱睁神黎兜鍪里閈龙羊路风鲁堂昧旦幕覆平陈圮族畦陌穷暮诗酒书公水芳私知特拔铁绳壝宫香巢小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