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黔剧的意思、黔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黔剧的解释

[Guizhou Opera] 贵州地方戏曲剧种,由曲艺“文琴”(一种用扬琴伴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成,原来叫“文琴戏”

详细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 。由曲艺“文琴”(一种用扬琴伴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成,原名文琴戏,1958年起,改称“黔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黔剧,又称“贵州文琴戏”或“文琴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

详细释义与核心特征:

  1. 起源与形成:

    • 黔剧是在贵州传统说唱艺术“贵州扬琴”(又称“文琴”)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贵州扬琴是一种坐唱形式的曲艺,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腔优美,文词典雅。
    • 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发展地方戏曲的号召,贵州文艺工作者尝试将坐唱的扬琴搬上舞台,以戏曲形式表演,加入了角色扮演、身段动作和舞台美术等元素,从而正式形成了黔剧这一新兴剧种。其标志性事件是1956年贵阳市黔剧团演出《搬窑》获得成功。
  2. 艺术特色:

    • 唱腔音乐: 黔剧音乐主要继承自贵州扬琴,属于板腔体结构,同时也吸收了贵州本土的民间小调、戏曲(如花灯)和民歌的养分。其唱腔委婉细腻、清新流畅,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主要板式包括清板、二板、三板、扬调、苦禀、二流等。
    • 语言: 采用贵州官话(贵阳话为基础)演唱和念白,通俗易懂,地方特色鲜明。
    • 伴奏乐器: 以扬琴为主奏乐器,辅以高胡、二胡、琵琶、三弦、笛子、箫、唢呐等民族乐器,有时也加入大提琴等低音乐器以丰富音响效果。打击乐则借鉴了京剧等剧种的锣鼓经。
    • 表演风格: 表演融合了本地民间艺术和借鉴其他成熟剧种的程式,既有戏曲的虚拟性、程式化特点,也注重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风格朴实自然。
  3. 代表剧目与文化价值:

    • 黔剧的代表性剧目包括传统戏《秦娘美》、《搬窑》、《珍珠塔》、《三难新郎》等,以及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奢香夫人》、《张秀眉》、《血披毡》、《姊妹崖》等。其中,《秦娘美》(改编自侗族民间故事)和《奢香夫人》影响尤为广泛。
    • 作为贵州本土孕育的唯一地方戏曲大剧种,黔剧承载着贵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语言艺术,是研究贵州地域文化、民族融合(剧目常涉及汉、苗、侗等民族故事)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黔剧是贵州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名称源于贵州省的简称“黔”。以下是关于黔剧的详细解释:

1.起源与发展

黔剧起源于贵州传统说唱艺术“贵州扬琴”(又称“文琴”或“贵州弹词”),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清代康熙年间,扬琴艺术已在贵州流传,早期以坐唱形式为主,后逐渐吸收贵州梆子、弹词等元素,于1953年首次尝试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定名为“黔剧”,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艺术特点

3.文化地位与分布

黔剧主要流行于贵阳、毕节、安顺、遵义等地,是贵州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保留了传统曲艺的精髓,又融合了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4.名称变迁

早期曾被称为“文琴戏”,1958年后统一定名为“黔剧”,以体现其地域属性。

总结来看,黔剧是贵州扬琴艺术与地方戏曲融合的成果,既承载了历史传承,又展现了贵州独特的文化风貌。

别人正在浏览...

八寸三分帽子话傍绝楅室补接不昧不取承天之佑翠哥打合达马贉卷點茶滴灌斗级豆人纸马亸鞚放冻访兆符契俛首干白古刻横戮驾载掎角之势矜侉九死极问积下恐虑黎农溜须霉瘠门父默意内启凝锦千斤担谦亮牵牵搭搭潜通亲谒觑看仁义之兵神诞设营队十夫客施关发机矢室随换宿愆贪邪韬声匿迹怗怗竦竦通视无比下半晌象译消纳谿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