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麻沸汤的意思、麻沸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麻沸汤的解释

将沸的热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葅藏生菜法》:“以青蒿、韭白各一行,作麻沸汤浇之,便成。” 石声汉 注:“即刚刚有极小的气泡冒上的开水。”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水·热汤》﹝释名﹞:“百沸汤、麻沸汤、太和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麻沸汤,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约公元145年-208年)创制并使用的一种口服麻醉药剂,被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之一。其名称与功效直接相关:“麻”指麻痹、失去知觉,“沸”形容药物作用下病人意识昏沉、躁动不安的状态,“汤”即指煎煮而成的药液。该方剂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的麻醉,使病人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治疗。

一、词源与历史记载

“麻沸汤”之名首见于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此处虽称“麻沸散”,但结合“酒服”及制备方式,学界普遍认为其实际剂型为汤剂(即麻沸汤)。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亦载:“若病结积在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两处记载均明确其麻醉效果可使病人“无所觉”“如醉死”,印证了“麻沸”的词义核心——通过药物诱导意识丧失与痛觉麻痹。

二、药物组成与药理

据后世医家考证(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麻沸汤主要成分为曼陀罗花(洋金花)、草乌、当归、川芎等。其中:

三、临床应用与历史意义

华佗将麻沸汤应用于腹腔肿瘤切除、肠胃吻合等复杂手术,开创了中医外科麻醉的先河。其功效在《华佗神医秘传》(托名著作,载于《中藏经》)中有具体描述:“服此麻沸汤,令人瞑眩,不省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痛痒。”此记载虽为后世追述,但反映了麻沸汤的核心作用——通过深度麻醉实现无痛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乙醚麻醉(1846年)早约1600年,彰显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卓越成就。

四、现代研究与传承

现代研究通过古籍复原与动物实验,验证了麻沸汤组方的科学性。例如,复方曼陀罗制剂在小鼠实验中表现出显著镇痛与镇静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多巴胺受体相关。目前,“华佗麻沸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组方原理为现代麻醉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 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4.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医古籍出版社)
  5.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药理与临床》:"曼陀罗生物碱的镇痛机制研究",DOI:10.13412/j.cnki.zyyl.2020.04.001
  6.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统医药-华佗麻沸散"(ichchina.cn)

网络扩展解释

“麻沸汤”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基本含义

指刚沸腾的热水,即水面开始出现细小气泡时的开水。该词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用于描述制作腌菜时用热水浇淋的步骤。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区分:

二、中医应用

在张仲景《伤寒论》中,麻沸汤作为特殊煎药法使用。例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要求用麻沸汤浸泡药材,而非久煎,以保留大黄的泻热药效,避免其通便作用过强。这与华佗的麻醉剂“麻沸散”有本质区别,后者已失传。

三、其他说法

部分文献(如成语词典)将其引申为“热闹拥挤的场面”,但此用法较少见且缺乏权威典籍支持,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悲染丝鞭凳编码剥极将复不可名状蝉机琛琲成昏重屋炊沙镂冰吊杠冬灌堆垛放像机肥牛隔情拱圣公忠体国工装孤栋固护哈雷彗星豪圣黑蛟螭后幅坏压斝彝戟刺姐妹核金羁距境脸貌淩波仙子临问冒文脑带庞博披扬齐攒躯腰人表绳控时度书馆水渚四时菜天震地骇徒裼王春卧榻之侧,岂容酣睡无耗无事不登三宝殿峡门仙阁相府仙家酒綫穗子纤旨徯径稀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