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hining spears and armored horses]∶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形容战士的雄姿
想当年金戈铁马。——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war]∶指战争
(1).指战争,兵事。 唐 李袭吉 《为周晋王贻梁祖书》:“金戈铁马,蹂躪於明时。” 元 萨都剌 《登歌风台》诗:“ 淮阴 少年 韩将军 ,金戈铁马立战勋。”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旧唐书》:“旋閲《张巡传》,又觉凄然以厉,庭柯振动,有金戈铁马之思。”亦作“ 金戈铁骑 ”。 清 汪琬 《<苑西集>序》:“我 太祖 、 太宗 发祥之址,与夫金戈铁骑百战创业之区,皆所跋涉而导从。”
(2).形容威武雄壮的军旅兵马。 宋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但闻金戈铁马,以及呼号之声,则幻而又幻矣。” 杨度 《<游学译编>叙》:“金戈铁马,万众奔腾。”
(3).借指武职、军人。 清 龚自珍 《送徐铁孙序》:“ 徐铁孙 者,家 辽东 ,先世扈王师入关……金戈铁马,其世胄也,而 徐君 用经术起家。”
金戈铁马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二者结合,字面意为精锐的武器与战马,代指战争或武装力量。
来源:该词最早见于《新五代史·李袭吉传》,原文载“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描绘战争场景(《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在文学作品中,“金戈铁马”常被赋予更丰富的意象:
如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追忆刘裕北伐的英勇气势(《全宋词》,中华书局)。
泛指将士征战沙场的经历,体现尚武精神与家国情怀。
例证:历代史书与诗词中频繁使用该词,如《宋史》载岳飞“铁马金戈,屡挫强敌”,强化其权威性表述(《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当代语境中,“金戈铁马”仍用于:
权威参考: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该词条明确标注其“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及“指战争或戎马生涯”的双重含义。
考古发现中,商周青铜戈、汉代铁马甲等文物(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铜戈、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战马甲胄)为“金戈铁马”提供了实物印证,证实其历史真实性(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藏品资料)。
“金戈铁马”是一个源自汉语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来源信息归纳如下:
字面解释
“金戈”指金属制成的武器(如戈、矛),象征锐利;“铁马”指披铁甲的战马,代指装备精良的骑兵。两者并列,通过武器和战马的意象展现战争的宏大场面。
引申意义
语法结构
属联合式成语,“金戈”与“铁马”为并列关系,通过具体意象的叠加增强表现力。
历史演变
适用语境
近义词对比
该成语浓缩了中国古代对战争的复杂态度:既包含对残酷性的客观描述(如“蹂践于明时”),又寄托对英雄气概的推崇(如辛弃疾词中的悲壮豪情)。
阿特拉斯阿驿白栝碑阴碑宇仓俗挫折锻灶耳择分形连气棺木闺房瑰儒悍媢黑凌怀胎毁诽绛纱系臂娇韵嗟愍酒吧间九思亢旱客寝鬎疬揽泣拉舌头邻舍笛隆准公罗布泊露禽马鳖朦朦愍册末眷谟略凝神定气牌期烹鲜偏西蒲苇挈揽遒宕秋玉饊子视差世仇霜树暑岁孙吴提石通津妄作微疾闻过则喜无笆壁五大诬指衔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