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藩岳 ”。
亦作“ 藩岳 ”。1.指诸侯或总领一方的地方长官。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藩岳作镇,辅我京室。”《魏书·元脩义传》:“ 灵太后 詔曰:‘收葬之恩,事由上旨,藩岳何得越职干陈!’”《旧唐书·崔珙传》:“ 崔氏 咸通 乾符 间,昆仲子弟紆组拖绅,歷臺阁,践藩岳者二十餘人。”
(2).指边防重镇。 南朝 梁简文帝 《戎昭将军刘显墓铭》:“内参禁中,外相藩岳。”《北史·李崇传》:“吾受国重恩,忝守藩岳。”
藩岳是汉语历史词汇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源于古代政治与地理概念的融合。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由"藩"与"岳"两个表意部件构成:
字源释义
"藩"本义指篱笆屏障,《说文解字》释为"屏也",引申为保卫疆土的要塞。在政治架构中特指受封的诸侯国,《古代汉语词典》载其有"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之意。"岳"原指五岳高山,《辞源》解作"高大的山",喻指地位崇高、根基稳固的军政要员。
军政要职代称
自魏晋时期起,"藩岳"成为对刺史、都督等封疆大吏的尊称。《晋书·王导传》载"方赖藩岳之任"即用此义,特指掌控地方军政大权的官员。这种用法延续至唐宋,如《宋书·武帝纪》中"藩岳重镇"皆指镇守战略要地的军事长官。
地理屏障象征
在舆地文献中,"藩岳"常喻指天然的地理屏障。明代《方舆胜览》记江淮流域"以长江为藩岳",强调其作为战略屏障的地理优势。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分析潼关地形时,亦用"藩岳之固"形容其军事防御价值。
《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典籍均收录该词条,印证其在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地位。现代汉语中虽已不再使用,但作为历史词汇仍常见于古典文献研究及历史地理著作。
“藩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和字义分析:
诸侯或地方长官
指代分封的诸侯王,或总揽一方军政大权的官员。例如:
边防重镇
特指军事要地或边疆防御核心区域。例如:
异体写法
该词亦作“藩嶽”,属于同义异形词。
该词多见于史书及古典诗文,如《魏书》《后汉书》等,多用于描述官员职责或军事布局。
摆式并骛倡呼此中三昧噉噬颠扑不破抵赖顶个遁栖读衆反面風壺风樯阵马風信鷄分民干薪黄棘活现世降虏剪辟记曹戒朝秸席极驩金闺子记述寇勷龙兴云属沦毁满岁梅花石秘籍秘瑞密赞驽暗贫剧愆佚敲才切让穷通人自为战氄毳森仗上究生凑省道使不着饰物帅服睡乡隋琛随方亭当统类枉勘虚招碨抰衔羁筅箒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