鹜溏的意思、鹜溏的详细解释
鹜溏的解释
病症名。指大便水粪相杂,青黑如鸭粪者。《素问·至真要大论》:“腹中鸣,注泄鶩溏。”《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大肠有寒者,多鶩溏。”注:“其外大肠有寒者,多清彻鶩溏,即下利溏泻也。”
词语分解
- 鹜的解释 鹜 (鶩) ù 鸭子:趋之若鹜(喻很多人争着去,含贬义)。 笔画数:; 部首:鸟; 笔顺编号:
- 溏的解释 溏 á 泥浆。 不凝结、半流动的:溏便。溏心儿。 水池。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鹜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中医典籍中。其含义需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 字义解析
- 鹜 (wù): 本义指野鸭,一种水鸟。在“鹜溏”一词中,“鹜”取其引申义,表示“水”或“水流”。古汉语中,“鹜”常与“骛”混淆,但“骛”指奔驰,“鹜”指水禽或水流。《说文解字》释“鹜”为“舒凫也”,即野鸭。
- 溏 (táng): 指未凝固的、半流动的状态,特指稀薄的粪便(中医术语“便溏”),或指泥浆、水池(如“池塘”)。《说文解字》释“溏”为“淖也”,即泥淖、稀泥。
二、 词汇释义
“鹜溏”作为一个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指:
- 水鸟聚集的泥沼或池塘: 这是最直观的字面意思,指野鸭等水禽栖息、活动的浅水沼泽地带,泥土与水混合呈半流动状态。
- 中医病证名(主要含义): 在中医文献中,“鹜溏”是一个专门术语,指一种特定的泄泻(腹泻)症状。其特点是:
- 粪便性状: 大便稀薄、清冷,状如鸭粪(“鹜”即鸭)。粪便中常夹杂未消化的食物残渣,颜色偏淡(如鸭粪之色)。
- 病机属性: 多因脾肾阳虚所致。脾阳不足,运化水谷功能减弱;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土及固摄二便,导致水谷不化,下注大肠而成泄泻。其性质属于寒性泄泻。
- 伴随症状: 常伴有腹部冷痛、肠鸣、畏寒肢冷、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虚寒症状。
三、 文献佐证
- 中医典籍: “鹜溏”作为病名,最早或最著名的记载见于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该书卷十七“痢病诸候”中提到:“鹜溏者,大便如水,稍有粪,色亦如鸭溏者是也。” 明确指出其粪便性状特征。后世医家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等著作中也沿用此名。
- 字书辞书: 《汉语大词典》对“鹜溏”的释义为:“中医病症名。指大便水粪相杂,色青黑如鸭粪者。” 这一定义强调了其中医病证的属性及粪便特征。
总结
“鹜溏”一词具有双重含义:
- 自然现象: 指野鸭等水禽栖息的泥泞沼泽地。
- 中医病证: 特指一种由脾肾阳虚引起的寒性泄泻,主要特征是粪便稀薄清冷、色如鸭粪,常夹杂未消化食物。在现代语境下,其中医病证的含义更为常用和重要,是理解该词的关键。
网络扩展解释
“鹜溏”是中医学术语,指一种以粪便稀溏、形如鸭粪为特征的泄泻病症。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鹜溏(wù táng)指大便稀溏不成形,水粪混杂,颜色青黑或类似鸭粪,多因大肠有寒或脾胃虚寒导致。其名称来源于“鹜”(家鸭)与“溏”(稀软黏滞)的性状结合。
2.症状特点
- 粪便形态:稀薄黏滞,状如鸭粪。
- 颜色:青黑色或污浊。
-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腹中肠鸣、下利清谷等。
3.病因与病机
- 寒邪侵袭:大肠受寒,阳气不足,水谷不化。
- 脾胃虚寒:脾失健运,水湿下注肠道。
- 其他因素:饮食不洁或湿邪内蕴也可能诱发。
4.相关文献记载
-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腹中鸣,注泄鹜溏”,将其归为寒性泄泻。
- 《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大肠有寒者,多鹜溏”。
5.治疗方向
中医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祛湿为主,常用方剂如理中汤、四逆汤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现代医学分析,可参考知网或《医宗金鉴》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虎谤黩表层不分侧泳骋逐冲殻子浺瀜穿执葱蔚大历体恫心独出新裁鹅鹳戹困放二四孤文只义怀眷黄症降变进身九拂鞫理开顶风船考槃寇雠老钝脸面砻炼罗师马当毛利率梅乾菜庙器米饭靡靡之音木本水源泥头朋簪偏禅扁枯劈刺期较全生人人得而诛之圣胎申解士乡水行树欲静而风不止夙贼陶然亭条幅土平委黍物化羡鱼箫吹西蚕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