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说明、解释。《左传·庄公二十六年》“ 虢 人又侵 晋 ” 晋 杜预 注:“或策书虽存而简牘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復申解,但言传事而已。”
(2).申辩。《后汉书·马严传》:“ 严 数荐达贤能,申解寃结,多见纳用。”《新唐书·赵憬传》:“时 杜黄裳 遭奄人谗詆, 穆赞 、 韦武 、 李宣 、 卢云 等为 裴延龄 构摈,势危甚, 憬 救护申解,皆得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復有言。”
(3).申报。 宋 岳飞 《奏措置虔贼状》:“山寨贼首 罗诚 等二百餘人,见拘管在寨未审,令臣一面处置,惟復申解朝廷,伏望圣慈速赐指挥。”
(4).指上报的文书。 元 李翀 《日闻录》:“ 徐子方 为 陕西省 郎中,有属路申解,内漏落头行一圣字,吏欲问罪,以为不敬。”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厚德》:“有属路申解到省,误漏圣字,案吏指为不敬。”
发送;解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其诸支郡所送人数,请申观察使为解都送,不得诸州各自申解。”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三折:“小人申解文书,来到 草桥店 酒肆中,看三箇秀才吃酒。”《元典章·户部五·家财》:“仍将官司合收躯婢口数,令合属发遣申解前来,仰照验施行。”《“五四”爱******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徐惠畴等﹞至昨晨一并申解警厅。”
“申解”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对事物或事件进行阐述和澄清。
例:《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晋代杜预注提到“传不復申解”,意为因文献散落无法详细解释。
补充:此义项常见于古代注释类文献,强调对复杂内容的解析。
表示对冤屈或指控进行辩解。
例:《后汉书·马严传》记载“申解冤结”,指通过申辩化解冤案;《新唐书》亦提到官员为同僚“救护申解”。
补充:多用于司法或人际纠纷场景,含维护公正之意。
指向上级或官府提交书面报告。
例:宋代岳飞在奏折中提及“申解朝廷”,即请求朝廷批示对俘虏的处理。
补充:常见于古代公文,强调流程合规性。
特指官方呈递的书面材料。
例: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闭目不復有言”暗含对文书的默认。
补充:此义项与“申报”相关,但更侧重文书本身。
在元曲《遇上皇》等文学作品中,“申解”偶指“发送押解”(如押送犯人),但此用法较少见。
“申解”的核心含义围绕解释、申辩和公文行为展开,具体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疏。
申解是一个汉字词组,表示对某个问题或事情进行解释、说明。它是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申”和“解”。
“申”字的拆分部首是“田”,它的笔画数为5画,读音为“shēn”。而“解”字的拆分部首是“角”,它的笔画数为7画,读音为“jiě”。
“申解”一词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尚书·周书·殷河经》中。
繁体字中,“申”字和“解”字的形状与简体字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但是,“申”字和“解”字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书写时,可能存在一些变体和篆书等不同风格的写法。
1. 请给我一个机会申解,我能解释清楚的。 2. 这篇文章的申解过于模糊,需要进一步明确。
申请、解释、申报、解读、解答、分解、申述。
解释、说明、阐述、辩解。
问询、疑问、不解、不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