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寇雠的意思、寇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寇雠的解释

亦作“寇仇2”。亦作“ 寇仇 ”。仇敌;敌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讎,亡无日矣。”《后汉书·仲长统传》:“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寇讎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若克城邑,絶非卿有,徒危宗国,以广寇仇。” 唐 曹唐 《和周侍御买剑》:“将军溢价买吴鉤,要与中原静寇讐。” 宋 苏轼 《孙武论》下:“夫天下之患,不在於寇讎,亦不在於敌国,患在於将帅之不力。”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讐,名之为独6*夫,固其所也。”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三十年来他已逐渐觉醒在驱逐他的寇仇。”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寇雠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寇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复合词,通常指代仇敌或势不两立的对立者。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寇”本义为入侵的强盗或敌寇,而“雠”通“仇”,表示仇恨、仇敌,二者组合后强调敌对关系的不可调和性。例如《孟子·离娄下》记载:“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此处“寇雠”即指君主与臣民关系的彻底破裂。

从词义演变看,“寇雠”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形容国家、君臣或群体间的深重矛盾,如《尚书·泰誓》中“抚我则后,虐我则寇雠”,凸显了以暴政对待民众则被视作仇敌的逻辑。现代汉语中,该词常用于比喻性质语境,如“视规则如寇雠”,形容对某事物极度排斥的态度。

权威语言学研究指出,“寇雠”属于偏义复词,核心语义偏向“雠”(仇敌),而“寇”起强化语义作用,整体凸显仇恨的公开性与对抗性。这一构词方式与“仇寇”“仇雠”等近义词形成语义网络,共同反映汉语中敌对关系的多层次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寇雠”是一个由“寇”和“雠”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释义综合理解:

  1. 基本释义

    • 寇:本义指盗匪、侵略者或敌人,如“盗寇”“外寇”;作动词时表示入侵(如“寇边”)。
    • 雠(仇):指仇敌、仇怨,如“仇敌”“仇家”。
      因此,“寇雠”可理解为仇敌或敌对势力,强调具有侵略性或敌对关系的对象。
  2. 语境与用法

    •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历史文献中,例如《孟子·离娄下》有“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意为君主若轻视臣民,臣民会将君主视为仇敌。
    •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寇雠”,更常见的是“寇仇”,两者含义相近。
  3. 相关组词
    “寇”的常见组词包括:寇仇、寇敌、寇虐、寇乱等,均与敌对、侵犯相关。

如需更多古文例句或词源分析,可参考、4的文献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豹颅卑之无甚高论碧鷄坊并概菜骨草率柴草谗闲朝益暮习乘龙配凤楚臣悴容丹溜道德品质捣动电疗雕车对翫否结附加税犷盛贵在知心后脊梁槐鸡黄油霍曶虎跳峡家丑不可外扬剑服急并各邦捷运鲸波疗程緑缛率至梅妻面触配量歉绌迁忘七搭八扯囚首起兴鹊脑曲赦染化而迁舍命陪君子声荣圣主世风日下摊损体育课蛙音闰位威怒渥水驹五大连池汙世贤称嚣哄屑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