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历体的意思、大历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历体的解释

指 唐 代以 大历 十才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 大历 体。”原注:“ 大历 十才子之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历体"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唐代特定时期诗歌风格的一种称谓,主要指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内,以"大历十才子"(如卢纶、李益、钱起、司空曙、韩翃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所形成的诗歌创作风貌。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1. 时间与背景: 大历体诞生于"安史之乱"(755年—763年)之后。这场浩劫重创了唐王朝的国力与社会心理,盛唐时期那种雄浑阔大、昂扬自信的气象逐渐消退。诗人们的关注点从宏大的社会理想、壮丽的边塞风光,转向了个人情怀的抒发、日常生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细腻体悟,整体诗风趋于内敛、感伤与精致。

  2. 艺术风格特征:

    • 工整精炼,技巧娴熟:大历体诗歌非常注重形式美,讲究格律、对仗、声韵的和谐与工整。诗人们普遍具有高超的诗歌技巧,语言锤炼精致,结构严谨。
    • 意境清冷幽寂,情感内敛含蓄:诗中常流露出一种感伤、惆怅、孤独的情绪,或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意象多选取清冷的自然景物(如寒山、秋水、孤云、落叶、暮钟、残月)和静谧的隐逸环境(如禅寺、山林),营造出一种幽深、空寂、萧疏的意境。
    • 题材偏重酬唱赠答与山水田园:社交应酬(送别、宴集、唱和)和描绘山水林泉、羁旅愁思成为主要题材。相较于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政治诗的慷慨,大历体的视野相对狭窄,更关注身边事、眼前景、心中情。
    • 气骨稍弱,格局趋小:这是后世(尤其是宋明以降)诗评家对"大历体"较为普遍的批评。认为其虽技巧精工,但缺乏盛唐诗歌那种磅礴的气势、开阔的胸襟和深沉的社会关怀,整体气象显得格局不够宏大,气骨(风骨)稍显柔弱。
  3. 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大历体是连接盛唐与中唐诗歌的桥梁。它继承了盛唐诗歌在格律形式上的成就,并在语言锤炼、意境营造上有所发展,对中唐"元和体"(以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以及晚唐诗歌都有深远影响。它标志着唐诗从盛唐的巅峰状态向中唐寻求新变的转折点。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大历体”是唐代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1. 基本定义
    大历体指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这一名称源于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其中以时代划分诗体时提到“大历体”,并注解为“大历十才子之诗”。

  2. 代表诗人
    核心群体为“大历十才子”,成员包括卢纶、钱起、韩翃等诗人(注:具体成员说法不一,但多以《沧浪诗话》原注为参考)。

  3. 风格特点
    大历体诗歌多注重形式工整、语言精炼,内容上偏向酬唱赠答、山水田园,情感表达较为内敛含蓄,部分作品流露出安史之乱后文人的隐逸倾向。

  4. 文学地位
    作为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歌流派,大历体既继承了盛唐的格律技巧,又逐渐转向写实与个人化,对中唐“元和体”有一定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大历十才子的具体作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沧浪诗话》或唐代文学史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白菌抱头痛哭变弄笔祸驳答逋米残角侈华齿用搭剌独说贰音浮苍负苓者购销差价鼓节会董混粮火老煎调瀸洳噍聱鶄鹤衿佩柜柳军报可塑性揆枢浪子车镰尾了当面磨罗闹饥荒宁俗盘用平生平坦蒲墩儿启碇轻帻儒家经书弱力哨弁神嬗深巷涉俗朔裔蜀中塔墩谈议风生田莱吐饭成蜂王粲登楼遐绝仙驾显媚咸绳铣铁先下米儿先吃饭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