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黩的意思、谤黩的详细解释
谤黩的解释
怨恨毁谤。黷,通“ 讟 ”。《宋书·自序》:“在职八年,神州大治,民无谤黷, 璞 有力焉。” 宋 欧阳修 《论陈留桥事乞黜御史王砺札子》:“其虚妄谤黷之罪,可诛一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乃因弟子中颇有浇伪之徒,致起流言,大被谤黷。”
词语分解
- 谤的解释 谤 (謗) à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 责备: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笔画数:; 部首:讠; 笔
- 黩的解释 黩 (黷) ú 污辱,玷污:黩货(贪财,贪污)。黩誓。 随随便便,滥用:黩武。黩烦。 黑:“林木为之润黩。” 笔画数:; 部首:黑;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谤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资料解析如下:
1.基本释义
- 拼音:bàng dú
- 释义:指“怨恨毁谤”。其中“黩”通“讟”(dú),后者在古汉语中表示“诽谤、怨言”,因此“谤黩”可理解为因怨恨而产生的诽谤或非议。
2.字词解析
- 谤:本义为公开指责、诋毁。
- 黩:此处为通假字,通“讟”,强调因不满而引发的持续性诽谤行为,带有贬义色彩。
3.文献例证
- 《宋书·自序》记载:“在职八年,神州大治,民无谤黩”,说明该词用于描述民众对治理者的态度。
- 宋代欧阳修在奏章中批评官员“虚妄谤黩”,突显其指责性质。
4.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代文献或历史著作中。例如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曾用“谤黩”描述佛教传播时遭遇的非议。
“谤黩”是带有负面情感色彩的文言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因怨生谤”的核心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宋书》《欧阳修文集》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谤黩》这个词是指诋毁、诽谤、攻击他人的行为。它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和黑字旁,部首笔画分别为言字的丨和黑字的彡。《谤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繁体字中,谤黩的写法与简化字相同。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可以使用「譫」代替「谤」,「黩」则一般与繁体字相同。一个可能的例句是:他经常谤黩他人,这样做不好。
与谤黩相关的组词可以包括谩骂、中伤、抨击等。而近义词可能有诽谤、污蔑、诋毁等。反义词则可以考虑是赞美、赞扬、褒义等词语。
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