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ass away]∶去世;死亡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2) [change]∶变化
于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汉书·扬雄传》
(1).事物的变化。《庄子·齐物论》:“昔者 庄周 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 周 也。俄然觉,则蘧蘧然 周 也。不知 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 周 与? 周 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成玄英 疏:“夫新新变化,物物迁流,譬彼穷指,方兹交臂。” 汉 扬雄 《甘泉赋》:“於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 宋 陆游 《东篱杂书》诗:“老人观物化,隐几独多时。” 明 皇甫冲 《于岩石上眺东西两湖》诗:“会兹物化情,感彼高深迹。”
(2).死亡。语出《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文选·古诗<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李善 注:“化,谓变化而死也。不忍斥言其死,故言随物而化也。” 唐 沉佺期 《伤王学士诗序》:“四年,余遭浮议下狱。他日,余至来,知君物化。” 宋 秦观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 辩才 虽物化, 参寥 犹夙昔。” 清 孙枝蔚 《杂诗》之四:“借问行路人,皆云已物化;请看高塚旁,离离长禾稼。” 柯灵 《香雪海·春节书红》:“这些三十年代的预言家们,只有少数人至今健在,不少人已经物化。”
(3).犹造化。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儿呵,你不索问天、问天买卦。也只为人消、人消的这物化,弄的我母子分离天一涯。”
“物化”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主要解释:
庄子提出的“物化”指泯除事物差别、达到物我同化的精神境界。典型例子是《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寓言: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这种思想强调主客体界限的消融,通过“心斋”实现审美移情,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哲学经典、语言学及现代扩展含义,完整信息可参考(庄子理论)、(词义演变)等来源。
物化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事物变得有形可见,具有具体的形态、状态或形象。它可以描述一种抽象概念或思想变成实际的物质存在。这个词常常用于哲学、宗教、心理学和自然科学领域。
物化这个词的部首是“牜”,音为牛。它的总笔画数为十七画。
物化这个词最早见于《诗经》中,具体出自《邶风·静女》一篇。传统的繁体字形为「物化」。
在古代,物化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在古代的写法中,物字的上方有一个长横,下方写“大”字,表示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化字则是画出中间的火,表达了物质变化的意思。整个字的构造形象地显示了物质的转变与演化过程。
1. 那本书的插图很好地物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
2. 化学实验的结果物化了我们在理论上的猜想。
1. 物质化:表示将抽象的概念或思想转化为实际的物质存在。
2. 物象化:表示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可视化。
3. 物化性:指描述事物具有能够物化或形成实体的性质。
近义词:具象化、体现、显现
反义词:虚幻、抽象、非物质化
闇默班叙边柝膑骨出坞赐生大美丹采低凹弟共丁历挏马酒法律顾问法水分毫析厘高亮割愁革更格览故畴贵伙归阴聒帐海埏汗夾赫羲黄韲噍咀蓟门寄僧名铐子课文叩关兰弹老眼昏花连三跨五疗视凌迸笼烛漫漫盟祝末运前五子请状琼华祛机软红省份受气包说言庶幸天茁停驻抟囷推访乌禾小法霄门西垂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