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何的意思、谓何的详细解释
谓何的解释
如何;为何。《诗·小雅·节南山》:“赫赫 师尹 ,不平谓何!” 郑玄 笺:“谓何,犹云何也。”《史记·礼书》:“ 孝文 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张守节 正义:“是躬化节俭,谓何嫌耳,不须繁礼饰貌也。”《汉书·礼乐志》:“泊如四海之池,徧观是邪谓何?”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谓何,当如之何也。”
词语分解
- 谓的解释 谓 (謂) è 告诉:人谓予曰。 称呼,叫作:称谓。何谓人工呼吸? 〔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说:所谓。无谓。可谓神速。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何的解释 何 é 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 副词,多么:何其壮哉! 姓。 何
专业解析
“谓何”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其含义清晰,主要用于表达疑问或反问。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与结构分析
“谓何”由动词“谓”和疑问代词“何”组成。
- 谓 (wèi): 本义为“说”、“告诉”,引申为“认为”、“叫做”、“称为”等含义。在此结构中,“谓”主要起连接或提示作用。
- 何 (hé): 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为什么”、“怎么”。
- 组合义: “谓何”的核心含义是“说什么?”、“认为什么?”或“为什么?”,常用于表达疑问、不解或反问,带有“何必”、“为何如此”的意味。其反问语气往往比单纯用“何”更强烈或带有责难、感叹色彩。
二、 主要用法与语境
-
表示疑问,询问原因或理由:
- 相当于“为何”、“为什么”。例如:“子谓何忧?”(您为什么忧愁?)《汉语大词典》收录此义项,释义为“为何,为什么”。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谓何”的释义。
-
表示反问,带有否定、不以为然或感叹的语气:
- 相当于“何必”、“哪用”、“怎么能…”。这是更常见的用法,强调事情没有必要发生或不应该如此。例如:“区区小事,谓何动怒?”(这么点小事,何必生气?)“成败在此一举,谓何不尽力乎?”(成败就在这一次行动了,怎么能不尽力呢?)
- 来源参考:王力《古代汉语》在讲解文言疑问代词和反问句式时,常涉及此类结构。
-
表示“说的是什么”(较少用):
- 直接按字面理解为“说的是什么?”,但此用法相对少见。例如:面对含糊其辞的说法,可问:“君之所言,谓何?”(您说的话,指的是什么?)
- 来源参考:此用法可在部分古籍用例中找到,如《左传》等典籍的注释中偶有提及。
三、 古今演变与现代使用
- 文言遗留: “谓何”主要保留在成语、固定表达或仿古的书面语中。现代日常口语中极少使用。
- 现代替代: 其疑问功能主要由“为什么”、“为何”替代;其反问功能主要由“何必”、“何苦”、“哪用”、“怎么能”等替代。
- 文学与正式场合: 在追求典雅或特定修辞效果的文学作品、演讲、公文中,仍可能使用“谓何”以增强表现力或庄重感。例如:“民生多艰,执政者谓何不察?”(民生如此艰难,执政者为何不体察?)
四、 经典文献例证
- 《史记·孝文本纪》: “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其议。” 其中“其议”后有大臣议论,语境中包含对律法是否合理的讨论,“谓何”可用于表达对此类严苛律法(如诽谤罪)的质疑:“律法严苛若此,谓何?”(律法如此严苛,为什么/何必如此?)——此例虽非原文直接出现“谓何”,但典型体现了其用于质疑、反问的语境。
- 来源参考:《史记》原文及历代注疏常涉及此类文言虚词和句式的分析。
五、 近义词辨析
- 为何 / 为什么: 中性询问原因,反问语气较弱或无。
- 何必: 强烈反问,明确表示“没有必要”。
- 何苦: 反问,强调“不值得”、“自寻烦恼”。
- 岂: 用于反问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常与其他词组合(如“岂能”、“岂可”),语气比“谓何”更强烈直接。
“谓何”是一个源自文言的疑问/反问词组,核心含义是“为什么?”或“何必?”,常用于表达不解、质疑、否定或感叹。其结构清晰(谓+何),在现代汉语中虽非主流,但在书面语、文学创作或需体现庄重文风的场合仍有其独特价值,主要功能已被“为什么”、“为何”、“何必”等词替代。理解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尤需注意其反问用法所蕴含的强烈情感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
“谓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谓何”意为“如何;为何”,主要用于表达疑问或质问原因、目的。其中“谓”通“为”,表疑问语气,“何”即“什么”,组合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或“怎么样”。
二、文献出处与用法
- 《诗经·小雅·节南山》
例句:“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郑玄注:“谓何,犹云何也”,即质问太师尹氏为何处事不公。
- 《史记·礼书》
汉文帝认为繁复礼仪无益治国,故“躬化谓何耳”,张守节正义解释为“躬行节俭即可,无需拘泥形式”。
三、使用场景
- 古汉语语境:多用于诗文或历史文献中,表达对事件原因的探究或对不合理现象的质问。
- 现代使用:已不常见于口语,但在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中可引用以增强文言语感。
四、注意区分
部分资料(如)将其归为成语,但主流辞书(如汉典)仅标注为古汉语词汇,实际使用中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举百捷辨味播名薄心肠仓窌参赞大臣臣极畴咨传漏搓手顿脚典该跌踣帝宫鲂鱼尾废寝忘食冯歡折券风类富贵浮云釜庾梗绝公旦公廨本钱冠名权寒山蚝甲洪恩讧讧花堦柳市互导回容硷水结发夫妻警遒九星溘匝扣舷老上淩波龙湫茶罗胜木椟挠格批吭捣虚屏帏泼寒胡戏破墨锹锸穷乡僻壤日要诗榜诗醼世用守拙私事官雠苏坐特定停停当当乌七八糟务虚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