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伍子胥的意思、伍子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伍子胥的解释

伍子胥(?-前484) :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名员。楚大夫伍奢子。公元前522年伍奢被杀,他历经宋、郑等国出逃至吴。帮助阖闾夺取王位,改革图强,整顿军队,国势日盛。不久攻入楚都,因功封于申,故又称申胥。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他力劝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夫差不听,并逐渐对他疏远,后赐剑命他 *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后为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其生平与事迹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生平概述

  1. 出身与家族变故
    伍子胥出身楚国贵族,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太傅。因奸臣费无极诬陷,楚平王杀害伍奢及长子伍尚,伍子胥被迫逃亡至吴国。

  2. 流亡与崛起
    逃亡途中历经艰险,如“一夜白头过昭关”“吴市吹箫乞食”等典故均源于此。后投靠吴公子光(阖闾),助其刺杀吴王僚夺位,成为吴国重臣。


二、主要事迹

  1. 辅佐吴国强盛

    • 军事贡献:与孙武共同伐楚,公元前506年攻破楚都郢,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复仇。
    • 城市建设:主持修建姑苏城(今苏州古城),开凿胥江,奠定吴国都城基础。
  2. 政治谋略与悲剧结局

    • 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防越国,未果。
    • 夫差听信谗言,赐剑命其自尽,死后遗体被投入钱塘江,民间传说其化为涛神。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1. 文化符号
    其复仇故事成为“隐忍坚韧”的象征,与端午节起源亦有传说关联。
  2. 地理遗产
    苏州胥门、胥江等地名均纪念其功绩。
  3. 文学典故
    “吴市吹箫”形容落魄才子,“伍胥涛”代指钱塘江潮,均与其经历相关。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极具争议的悲剧性人物,兼具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但其复仇执念也引发后世对“忠孝”与“极端手段”的反思。更多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4、5、7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伍子胥

《伍子胥》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由“伍”、“子”、“胥”三个字所构成。

拆分部首:

拆分部首指的是一个汉字中,能够指导字形或字义的部分。对于《伍子胥》这个词,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

「伍」的部首为「人」;

「子」的部首为「子」;

「胥」的部首为「⺦」。

拆分笔画:

拆分笔画指的是一个汉字所组成的笔画数。《伍子胥》这三个字的拆分笔画分别是:

「伍」包含6个笔画;

「子」包含3个笔画;

「胥」包含9个笔画。

来源:

《伍子胥》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繁体:

《伍子胥》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伍子胥」。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有些汉字的形状和现在的写法略有不同。《伍子胥》这三个字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的部分字形可能略有差异。

例句:

以下是一个使用《伍子胥》的例句:

他的冒险事迹就像是《伍子胥》一样,充满了勇气和智慧。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伍子胥》这个词没有固定的组词、近义词或反义词与之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