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挠格的意思、挠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挠格的解释

阻扰,抗拒。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彼安常习故之流,所安者目前,所知者陈例,所辟者嫌疑,得不震而疑,同声而挠格者乎?” ********* 《上李鸿章书》:“且令天下之人皆知新法之益如此,则踵行他政,必无挠格之虞,其益固不止一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挠格”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阻挠、抗拒”相关,多用于描述对规则、约束的抵触行为。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挠”本义为搅动、扰乱,引申为扰乱秩序;“格”指法式、标准,合指对既定规范的干扰突破。《辞源》进一步指出,该词在古代文牍中常指官吏违背律令或对抗上级的行为,如《宋史·职官志》中“挠格诏令者,以违制论”即强调对政令不遵的惩戒。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挠格”属于联合式复合词,两个语素均含负面动作倾向。现代语境中,该词多出现于法制史研究或公文批评领域,例如学者在分析明代监察制度时,会引用“科道官挠格铨选”描述官员干预选拔机制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其使用范畴相对专业,日常对话中更常用“阻挠”“违抗”等替代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挠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阻扰、抗拒,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详细解释

  1. 阻挠与抗拒
    指对某种行为、政策或变革的干扰和抵制。例如:

    • 清代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七》中提到,守旧者因循陈例,“同声而挠格”新事物。
    • 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主张推行新政时,需消除“挠格之虞”。
  2. 语境延伸
    多用于描述对改革、创新或外来事物的抵触,强调人为的阻碍行为。


三、权威来源


四、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清代及近代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岸岸安人暗星云北京时间贲羊璧连沧瀛槎梗吃开赤族充任床茵村鬼打落大张旗鼓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儿撬房奁风干丰嘉干鹄高迥公粥构图冠盖里寒槮坏衣簧谮卉歙价廉物美讦讦救火车积阳抗飏宽贳酷切羸露料及流滞露底枚藻懦靡朋类偏短翘首倾吐热喘如是我闻市井之臣朔光属续私士逃刑天关天垠惕伤舞咏贤家嚣氛吸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