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何的意思、謂何的詳細解釋
謂何的解釋
如何;為何。《詩·小雅·節南山》:“赫赫 師尹 ,不平謂何!” 鄭玄 箋:“謂何,猶雲何也。”《史記·禮書》:“ 孝文 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 張守節 正義:“是躬化節儉,謂何嫌耳,不須繁禮飾貌也。”《漢書·禮樂志》:“泊如四海之池,徧觀是邪謂何?”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謂何,當如之何也。”
詞語分解
- 謂的解釋 謂 (謂) è 告訴:人謂予曰。 稱呼,叫作:稱謂。何謂人工呼吸? 〔謂語〕對主語加以陳述,說明主語怎麼樣或是什麼的句子成分。 說:所謂。無謂。可謂神速。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何的解釋 何 é 疑問代詞(a.什麼,如“何人?”b.為什麼,如“何必如此?”c.哪樣,怎樣,如“何不?”“何如?”d.哪裡,如“何往?”e.發表反問,如“何樂而不為?”)。 副詞,多麼:何其壯哉! 姓。 何
專業解析
“謂何”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但其含義清晰,主要用于表達疑問或反問。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與結構分析
“謂何”由動詞“謂”和疑問代詞“何”組成。
- 謂 (wèi): 本義為“說”、“告訴”,引申為“認為”、“叫做”、“稱為”等含義。在此結構中,“謂”主要起連接或提示作用。
- 何 (hé): 疑問代詞,相當于“什麼”、“為什麼”、“怎麼”。
- 組合義: “謂何”的核心含義是“說什麼?”、“認為什麼?”或“為什麼?”,常用于表達疑問、不解或反問,帶有“何必”、“為何如此”的意味。其反問語氣往往比單純用“何”更強烈或帶有責難、感歎色彩。
二、 主要用法與語境
-
表示疑問,詢問原因或理由:
- 相當于“為何”、“為什麼”。例如:“子謂何憂?”(您為什麼憂愁?)《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義項,釋義為“為何,為什麼”。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謂何”的釋義。
-
表示反問,帶有否定、不以為然或感歎的語氣:
- 相當于“何必”、“哪用”、“怎麼能…”。這是更常見的用法,強調事情沒有必要發生或不應該如此。例如:“區區小事,謂何動怒?”(這麼點小事,何必生氣?)“成敗在此一舉,謂何不盡力乎?”(成敗就在這一次行動了,怎麼能不盡力呢?)
- 來源參考:王力《古代漢語》在講解文言疑問代詞和反問句式時,常涉及此類結構。
-
表示“說的是什麼”(較少用):
- 直接按字面理解為“說的是什麼?”,但此用法相對少見。例如:面對含糊其辭的說法,可問:“君之所言,謂何?”(您說的話,指的是什麼?)
- 來源參考:此用法可在部分古籍用例中找到,如《左傳》等典籍的注釋中偶有提及。
三、 古今演變與現代使用
- 文言遺留: “謂何”主要保留在成語、固定表達或仿古的書面語中。現代日常口語中極少使用。
- 現代替代: 其疑問功能主要由“為什麼”、“為何”替代;其反問功能主要由“何必”、“何苦”、“哪用”、“怎麼能”等替代。
- 文學與正式場合: 在追求典雅或特定修辭效果的文學作品、演講、公文中,仍可能使用“謂何”以增強表現力或莊重感。例如:“民生多艱,執政者謂何不察?”(民生如此艱難,執政者為何不體察?)
四、 經典文獻例證
- 《史記·孝文本紀》: “今法有诽謗妖言之罪,是使衆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将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诽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其議。” 其中“其議”後有大臣議論,語境中包含對律法是否合理的讨論,“謂何”可用于表達對此類嚴苛律法(如诽謗罪)的質疑:“律法嚴苛若此,謂何?”(律法如此嚴苛,為什麼/何必如此?)——此例雖非原文直接出現“謂何”,但典型體現了其用于質疑、反問的語境。
- 來源參考:《史記》原文及曆代注疏常涉及此類文言虛詞和句式的分析。
五、 近義詞辨析
- 為何 / 為什麼: 中性詢問原因,反問語氣較弱或無。
- 何必: 強烈反問,明确表示“沒有必要”。
- 何苦: 反問,強調“不值得”、“自尋煩惱”。
- 豈: 用于反問句首,加強反問語氣,常與其他詞組合(如“豈能”、“豈可”),語氣比“謂何”更強烈直接。
“謂何”是一個源自文言的疑問/反問詞組,核心含義是“為什麼?”或“何必?”,常用于表達不解、質疑、否定或感歎。其結構清晰(謂+何),在現代漢語中雖非主流,但在書面語、文學創作或需體現莊重文風的場合仍有其獨特價值,主要功能已被“為什麼”、“為何”、“何必”等詞替代。理解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尤需注意其反問用法所蘊含的強烈情感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謂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謂何”意為“如何;為何”,主要用于表達疑問或質問原因、目的。其中“謂”通“為”,表疑問語氣,“何”即“什麼”,組合後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為什麼”或“怎麼樣”。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 《詩經·小雅·節南山》
例句:“赫赫師尹,不平謂何!”
鄭玄注:“謂何,猶雲何也”,即質問太師尹氏為何處事不公。
- 《史記·禮書》
漢文帝認為繁複禮儀無益治國,故“躬化謂何耳”,張守節正義解釋為“躬行節儉即可,無需拘泥形式”。
三、使用場景
- 古漢語語境:多用于詩文或曆史文獻中,表達對事件原因的探究或對不合理現象的質問。
- 現代使用:已不常見于口語,但在文學創作或學術讨論中可引用以增強文言語感。
四、注意區分
部分資料(如)将其歸為成語,但主流辭書(如漢典)僅标注為古漢語詞彙,實際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不同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愛嬌班台枹鼓苾芬碧松煙側辭豔曲赤臭馳騎丑禍純麗打插黨議疊穎訂報丁力地心說焚巢搗穴烽火相連富隆龜六藏寒飙鶴袖花钿浣溪箋奸說嘉穟接二連三景像巨野苦果困瘼闊少爺傫傫勒派聯職籠撚巒壑掄材瞞心昧己冒混靡敝暮暮難更仆數盤鼓旁引攀染卿衮七香箋權攝溶蝕散卒聖誕樹盛色折脅戍邏桃绶衛拉特圩田羲愛小有清虛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