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魴鱼頳尾 ”。 清 孙枝蔚 《寄怀王西樵考功》诗:“甘贫兼惜魴鱼尾,拟古初伤雉子斑。”
鲂鱼尾是汉语古词,特指鲂鱼尾部呈现的赤红色特征,典出《诗经·周南·汝坟》,后引申为劳苦的象征。以下为详细释义:
鲂鱼尾指鲂鱼(即鳊鱼)尾部因劳累而变赤的现象。
《诗经·周南·汝坟》载:“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其中“赪尾”即赤色鱼尾。古人观察到鲂鱼在过度游动或生存压力下尾部充血变赤,以此隐喻百姓因王室苛政而劳苦憔悴。
《毛诗故训传》注
东汉郑玄笺释:“鱼劳则尾赤,喻民劳苦。” 指出鲂鱼尾赤是劳损所致,象征民众不堪重负(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说文解字》关联释义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鲂”:“鱼名,尾赤”,强调尾部赤色为其典型特征(来源:中华典藏)。
该词今多用于古典文学研究及成语典故,如“赪尾之痛”仍保留“劳苦忧患”的古义(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
“鲂”字从鱼、方声,甲骨文象鱼形;“尾”字从尸(人形)、从毛,表尾部毛发,后泛指动物末端(来源:汉字源流)。
“鲂鱼尾”的详细解释需结合其原始出处及演变含义,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读:
原始出处
该词源自《诗经·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毁。”。其中“赪”(chēng)意为赤色,指鲂鱼因劳累导致尾部变红,比喻人长期辛劳、负担沉重。这一解释得到《说文解字》及朱熹等古代注释的支持。
文化引申
古代常用“鲂鱼赪尾”暗喻百姓为王室事务奔波劳苦,如毛传所注:“鱼劳则尾赤”,后泛指困顿艰辛的状态。
成语化演变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列为成语,发音为fáng yú chēng wěi,强调“忧劳国事”或“结局不如人意”。
示例:形容长期操劳的基层工作者可用此词。
常见混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原文及《说文解字》相关条目。
卑官柴池产嘏椎鲁敦朴澹沲单个儿叨昧凋瘠顿捽二八佳人釜锅凫旌赴阙感喟高徒宫娃贯匈鬼物古生代鸿池宏义泓颖煌荣荒唐无稽花瑞寄撘锦筝矜庄唧筒九投稽酌拘唤夔鼓泐失乐悬镰尾龙脑菊埋缊马留麪牀目宿母子萍水相逢七德青海罄空秦树楚天权现取人奢泰时因素飈韬形灭影特使统口丸泥闻说诬良为盗醯梅新发于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