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亡散的意思、亡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亡散的解释

(1).逃散。《史记·李将军列传》:“其兵尽没,餘亡散得归 汉 者四百餘人。”

(2).指逃散的人。《新唐书·李大亮传》:“ 大亮 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

(3).散失。《隋书·经籍志二》:“ 宋 齐 已后,其书益繁,而篇卷零迭,易为亡散。” 清 薛福成 《代曾侯相丹阳束氏族谱序》:“邇者郡邑修辑谱系,比姓相望,盖亦鳩召亡散,振举先绪之一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亡散"是汉语中由"亡"与"散"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逃亡离散的状态。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多用于描述战乱、灾荒等动荡局势下民众流离失所的境况。词义结构可拆解为:

  1. "亡"作动词表示逃亡,《古代汉语词典》注其本义为"逃离故土"
  2. "散"指离散,《说文解字》释为"分离不聚"
  3. 二字连用强化了群体性失序状态,特指大规模人口流徙现象。

在历史文献中,《后汉书·刘虞传》记载"士卒亡散"描述军队溃败场景,《晋书·食货志》用"百姓亡散"记录饥荒时期的社会状况。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古籍解读及文学创作领域,如《资治通鉴》相关研究论文常引用此词分析古代人口迁徙。

与近义词"流离"相比,"亡散"更强调主动逃离的行为特征;与"逃散"相较,则带有更强烈的群体性失序内涵。词性属动词时可接宾语,如《三国志》中"亡散其众"的用法;作形容词时常见"亡散之民"等偏正结构。

网络扩展解释

“亡散”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逃散
    指人员因战乱、灾害等原因离散或逃亡。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其兵尽没,餘亡散得归汉者四百餘人”()。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或动乱中士兵、民众的离散状态。

  2. 指逃散的人
    如《新唐书·李大亮传》提到:“大亮招亡散,抚贫瘠”,这里的“亡散”指流离失所的人群()。

  3. 散失
    指物品、文献等因时间或意外而遗失。例如《隋书·经籍志二》记载:“宋齐已后,其书益繁,而篇卷零迭,易为亡散”()。


二、字义分解


三、使用场景

总结来看,“亡散”通过“亡”与“散”的叠加,强调了从集中到离散的动态过程,涵盖人、物、文献等多重对象。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史记》《新唐书》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哀吹豪竹案事抱璧北面并视谗脣缠身刬刷大戮道理大瑕调燮地罗定从蛾伏飞灰负口高粱酒格校苟且偷生爟燧鬼入鹤瘦闳流化冻胡碴见面挤奶金书铁券戢智窠役浪蝶游蜂满怀信心没对绵里鍼宁渠平蔚皮靴页儿虔敬谴谪啓迪清矑遒华全济三十六宫山止川行尸布诗钟收刀检卦书缮送人诉长道短肃对讨戎同甫铜臭投传而去文宪鲜秾小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