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谴讁 ”。贬降。《周书·李贤传》:“ 武成 二年,除 江州 刺史。既被谴謫,常忧惧不得志。”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 陆爽 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讁,所以反覆自陈,意在於此,不足为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天王乃降旨主断……谴謫各钦命总制所奏贬各监军,或贬为军帅,或贬为师帅。”
(2).责备。 朱自清 《别》:“他不曾容忍过伊仅有的、微细的谴谪,他常用语言压迫伊。” 许地山 《枯杨生花》:“我不是不依你,不过这村里只有我一个是‘读书人’,若有三分不是,人家总要加上七分谴谪。”
“谴谪”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政治和文学语境中,具有以下核心含义及用法:
谴谪(qiǎn zhé)指官吏因犯罪或过失被降职、贬谪,也引申为责备、斥责。该词结合了“谴”(责备)和“谪”(贬降)的双重含义,既强调行政惩罚,也包含道德层面的指责。
“谴谪”融合了制度性惩罚与道德批评的双重功能,需结合语境理解。在历史文献中多指官员降职,文学中则侧重言语责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书》《贞观政要》等典籍。
《谴谪》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受到责备或惩罚,被流放或放逐。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强烈谴责和惩罚。
《谴谪》的拆分部首为讠和贝,部首讠(读音为“讠”,表示言说的意义)在字的左边,部首贝(读音为“贝”,表示财物的意义)在字的右边。它是由21画组成的复杂字。
《谴谪》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这两个字都是独立的汉字。在繁体字中,它们分别为「譴」和「謫」。繁体字中的「譴」和「謫」都有相同的意思,并且也保留了原字的复杂结构。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谴”字的上方有一个“言”字,表示言说的意义。“谪”字的上方有一个“言”字,表示言说的意义。它们都是通过构造复杂的汉字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1. 他因犯罪被谴谪到荒岛上两年。 2. 法庭对该嫌疑犯进行了严厉的谴谪。 3. 这个作家因为出版了被认为是反政府的书籍,遭到了谴谪。
谴责、谴责书、谴责声、谴让、谴请
责备、惩罚、训斥、斥责、指责
表扬、褒奖、奖赏、鼓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