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戎的意思、讨戎的详细解释
讨戎的解释
征伐叛乱。 唐 崔致远 《请巡幸江淮第二表》:“则乃九州斧鉞,讨戎而齐愿风驱;四海梯航,奉贄而必能云集。”
词语分解
- 讨的解释 讨 (討) ǎ 查究,处治:检讨。 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还(俷 )。 求,请求:讨教(刼 )。讨饶。 惹:讨厌。讨人喜欢。 娶:讨老婆
- 戎的解释 戎 ó 古代兵器的总称。 军队,军事:兵戎。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戎装。戎马。 古代称兵车:御戎。 大:戎功。 称(方言,音如“农”):“戎有良翰”。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笔画
专业解析
"讨戎"为古代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军事征伐活动,特指中原王朝对西北少数民族"戎"的军事行动。该词由"讨"与"戎"两个语素构成:
- "讨"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治也",段玉裁注曰"凡言讨论、探讨皆谓理其事之是非",后引申为征伐、诛讨之意,《左传·宣公二年》载"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即用此义。
- "戎"作为古代部族称谓,见于《诗经·小雅》"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指先秦时期活跃于西北地区的游牧族群,《中国古代民族志》指出该部族与中原王朝存在长期军事冲突。
从构词法分析,"讨戎"属于动宾式合成词,完整释义应为"对戎族实施军事征讨"。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记载王朝边防战事,如《后汉书·西羌传》"宣王中兴,乃命秦仲讨戎"即指周宣王时期对戎族的军事行动。
权威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诗经》篇目数据库(ctext.org)
网络扩展解释
“讨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讨戎”指征伐叛乱,尤其特指古代中原政权对北方戎族的军事行动。其中:
- “讨”:意为征伐、讨伐;
- “戎”:原指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如西戎),后引申为叛乱势力或敌对军事力量。
二、历史背景与扩展解释
- 历史背景
戎族是古代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民族,常侵扰中原地区,因此“讨戎”成为维护疆域稳定的重要军事行动。
- 引申意义
除字面含义外,也可比喻战胜困难或对手,如唐代崔致远《请巡幸江淮第二表》中“讨戎而齐愿风驱”,即以军事行动象征凝聚力量、达成目标。
三、使用场景
- 古代语境:描述平定叛乱或抵御外族侵略的战争(例:“九州斧钺,讨戎而齐愿风驱”)。
- 现代比喻:虽较少直接使用,但可借指对抗强敌或解决重大挑战(如商业竞争、危机应对等)。
四、相关文献
唐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该词,如《请巡幸江淮第二表》的引用,印证其历史语境中的权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史书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摆渡百朋箄篮踣毙尝寇搀言超逸螭阶初生犊儿不怕虎带住盗犯顶陷繁泽鬼哭狼嗥过节核办和啰槌河清兵士何若禾黍故宫怀协豁辣坚成监学疾瘳兢兢业业经首剧论龙虎山鹿卢免掉模勒襻舆乾精弃背天下秋娘全幅鹊渡繞梁声人脸识别三啇三十二名臣山客事效水粪数中驷车坦挚田具挺实挺特脱毛土营挽额卧榻之侧芜驳汙下相国下水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