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端的意思、善端的详细解释
善端的解释
善言善行的端始。 明 徐渭 《<诗说>序》:“而其所以寓劝戒,使人感善端而惩逸志者,自蔼然溢於言外。”
词语分解
- 善的解释 善 à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为、品质:行善。惩恶扬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亲善。和善。 熟悉:面善。 办好,弄好:善
- 端的解释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丽。端然。端庄。端秀。端静。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头:端的(?)(a.事情的经过,
专业解析
善端是儒家哲学核心概念,指人与生俱来的向善萌芽或初始倾向,最早由孟子系统阐述。其释义与哲学内涵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人性中先天存在的善良本性的发端。《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善的端始。指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 孟子认为这种善端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需通过修养加以扩充。
二、哲学内涵(孟子“四端说”)
孟子提出四种具体的善端及其对应德性:
- 恻隐之心 →仁之端(例:见孺子入井而生不忍)
- 羞恶之心 →义之端(对不义行为的憎恶)
- 辞让之心 →礼之端(谦逊守序的本能)
- 是非之心 →智之端(辨别善恶的能力)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三、典籍出处
《孟子·告子上》强调善端的内在性: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解:“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
四、现代诠释
《辞源》释为“善的起点”,指出其作为道德实践的内在基础。当代哲学研究认为,善端理论构建了儒家性善论的核心框架,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人性依据。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http://www.hanyudacidian.cn
- 《孟子·公孙丑上》(中华书局经典文本库)http://www.zhbc.com.cn/classics/mengzi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zhu-xi-si-shu-zhang-ju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http://www.cishu.com.cn/ciyuan
网络扩展解释
“善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善言善行的开端或萌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善端”指善良言行的初始状态,强调人性中本有的向善萌芽。例如明代徐渭在《<诗说>序》中提到:“使人感善端而惩逸志者”,意指通过激发善的萌芽来约束放纵的念头。
-
哲学与文化背景
- 该词常见于儒家语境,与孟子提出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有内在关联,均强调人性本善的初始状态。
- 宋代诗词中频繁出现该词,如陈鉴之《送郑严州四首》中“善端谁独无”,以及真德秀《送汤伯纪归安仁》中“至危者人心,易汩惟善端”,均通过文学形式探讨善端的脆弱性与重要性。
-
用法与示例
- 可用于描述道德教化的起点,如“护持善端”指维护善的萌芽。
- 在古籍中多用于劝诫,如明代徐渭以善端与“逸志”(放纵之念)形成对比,体现劝善惩恶的思想。
提示:若需了解更完整的诗词引用或哲学关联,可参考中的具体诗句。
别人正在浏览...
百鍊镜半解一知不见棺材不下泪采茶戏逞心逞愿宠谕俦辈抽丝剥茧絘布摧敝玳瑁牛诞弥楯矛二鸿风瓢阜通附赘县疣高庸官僚政治闺衽还意活剥生吞胡孙畸零既以絶亢钧平廥仓款襟兰襟礼正炉灰罗落鹿隐虑患旅貌敏洽目知眼见凝瞳蒲饮奇崛求志达道淭挐申请师兵诗坛祭酒适销水涔涔送人情肃陈琐材梭幅无虑物业衔告先兄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