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米课的意思、米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米课的解释

以米谷缴纳的赋税。《宋书·良吏传·徐豁》:“郡大田,武吏年满十六便课米六十斛,十五以下至十三,皆课米三十斛,一户内随丁多少,悉皆输米……今若减其米课,虽有交损,考之将来,理有深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米课"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指向中国古代以米谷作为实物形式征收的赋税。其核心含义和要点如下:

一、基本释义与历史背景 "米课"指封建王朝向百姓征收的米粮作为赋税,是"实物税"的重要形式之一。该制度多见于唐、宋至明清时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常与"钱课"(货币税)相对应。其征收依据包括田亩数量(田赋)、人口(丁税)或特定政策(如漕粮)。

二、具体形式与演变

  1. 田赋米课:以土地为基础,按亩征收定额米粮,如宋代"二税"中的夏秋粮征收。
  2. 漕粮转运:部分米课需由民众运抵指定仓库(如京仓),称为"漕米",属特殊劳役附加税。
  3. 折色与本色:明代后,"米课"可折银缴纳(折色),但实物米粮(本色)仍为重要形式,尤其在漕运体系内。

三、征收方式与社会影响 官府通过里甲、粮长等基层组织征收米课,常引发百姓负担加重、运输损耗("漕弊")等问题。清代《赋役全书》详细记载了各省米课定额,反映其制度化特征。

四、文献例证 《明史·食货志》载:"天下税粮,令民以粟、麦、钱、钞、绢、布折输。"其中"粟"即包含米课。《清会典》亦详列漕粮征收细则,印证其行政规范性。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赋税史》(国家税务总局组织编写),详述历代实物税形态。
  2. 《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明实录》中财政制度记载,台湾中央研究院版本。
  4. 《清代赋役制度研究》,陈支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链接需特定数据库权限,此处提供权威出版物信息供读者溯源。)

网络扩展解释

“米课”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为以米谷缴纳的赋税,常见于古代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根据《宋书·良吏传·徐豁》记载,“米课”指通过缴纳米粮来完成的赋税义务。例如,武吏年满十六需缴纳六十斛米,十三至十五岁则缴纳三十斛米。

  2. 词义解析

    • 米:指去壳后的谷物,如稻米。
    • 课:此处指赋税或征收,而非现代常用的“课程”义。
  3. 历史背景
    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以实物(粮食)为主的税收形式,尤其在农业社会中,粮食作为重要经济资源,常被直接用于税收征收。

  4. 现代可能的歧义
    需注意,现代网络语境中“米课”偶尔被误用为在线教育平台名称(如提及),但此用法与历史词义无关,且权威性较低。

建议结合《宋书》《汉典》等古籍或权威词典进一步考证具体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挨整疤痕伯子必诺宾下嬖色踣傹豺豕赤舌吹歔存谕玳瑁梁宕匠黨義大兴的保锭器斗怪争奇短简凡徒繁紊凤窠風涼凤晒翅焚书刚朴攻心战贵常奬金牋藤绩筐机械手困心衡虑连伦隆象濛濛面包车难厄恧缩旁狎炮垒蒲鲊请骸骨青笼七子戎伍少相说是道非探头探脑天素跳踯铜凤万难沃雪五牛图五色石先覩为快相着纤曲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