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假冒籍贯。《旧唐书·薛登传》:“或冒籍以偷资,或邀勋而窃级。”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国家取士,从郡县至分试,俱有冒籍之禁。”《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家小儿要出来应考,怕学里説是我冒籍。” 茅盾 《色盲》四:“以前童生赴考,不是常有攻讦别人冒籍之类的把戏么?”
(2).指假冒籍贯者。《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他是个冒籍,不敢考。” 叶圣陶 《线下·马铃瓜》:“‘那边有个冒籍!’突然听见这样一句响亮而含有命令意味的警告。”
冒籍指假冒籍贯的行为,尤其与古代科举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冒籍不仅扰乱考试公平性,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明清时期一旦查实,考生将被取消资格并受惩处,官员亦需承担失察之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细节,可查阅《新修岳阳县志》等历史文献。
冒籍(mào jí)是一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冒是第一个字,由冖和早组成,冖是部首,早是笔画,意为遮蔽,拱手,引申为顶替、代替等。籍是第二个字,由竹和舄组成,竹是部首,舄是笔画,原意是竹箧子,引申为书籍、名册等。
《冒籍》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成公四年》,原文是“惟有冒籍士,则民多而主少”。表示遮蔽本来的资质,用冒籍之人顶替居世要职的人。后来引申为以次充好,将就应付的意思。
《冒籍》的繁体字为「冒誌」。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冒」字的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曾经写作「冃」。而「籍」字的写法也有「薺」的变体,表示草名的含义。
她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个职位,只能冒籍顶替。
1. 冒名顶替:以假冒真,冒充他人的身份。
2. 冒险:冒着危险行动。
3. 冒失:行事鲁莽,不加考虑。
1. 代替
2. 替代
1. 原质原色
2. 本尊本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