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冒籍的意思、冒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冒籍的解释

(1).假冒籍贯。《旧唐书·薛登传》:“或冒籍以偷资,或邀勋而窃级。”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国家取士,从郡县至分试,俱有冒籍之禁。”《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家小儿要出来应考,怕学里説是我冒籍。” 茅盾 《色盲》四:“以前童生赴考,不是常有攻讦别人冒籍之类的把戏么?”

(2).指假冒籍贯者。《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他是个冒籍,不敢考。” 叶圣陶 《线下·马铃瓜》:“‘那边有个冒籍!’突然听见这样一句响亮而含有命令意味的警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冒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指通过冒充他人籍贯或户籍身份以获取不正当权益的行为。该词由“冒”(冒充)与“籍”(户籍、籍贯)组合而成,最早见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现延伸至对户籍身份造假现象的统称。

从历史语境分析,冒籍在古代科举中表现为考生为获得区域性的录取优势,伪造户籍或籍贯信息参加考试。例如明代《礼部志稿》记载,部分考生“冒畿辅之籍以幸进”,即假冒京城周边户籍以提高中榜概率。清代《钦定科场条例》更明文规定对冒籍者“褫革功名,永不准考”,显示其行为具有明确的法律否定性。

现代法律框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二十条将冒籍行为定义为“伪造、变造户口证件”,属于危害户籍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典型表现为通过虚假材料获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分配资格。文学作品中亦存相关描写,如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冒籍应考”情节,生动反映该现象的社会影响。

语言学角度,《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假冒籍贯”,《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归入“欺诈行为”语义场,强调其通过身份伪装达成不正当目的的核心特征。该词在当代使用中常与“高考移民”“学区房户籍造假”等社会现象关联,体现语义场的历史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冒籍指假冒籍贯的行为,尤其与古代科举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1. 基本含义:冒籍即通过伪造或谎报籍贯,以获取考试、任职等资格或规避限制。这种行为常见于古代科举考试中,因不同地区录取名额和标准不同,考生可能通过冒籍提高录取机会。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关联

  1. 科举制度弊端:自唐代起,冒籍已被视为科考舞弊行为。如《旧唐书》记载:“或冒籍以偷资,或邀勋而窃级”。明清时期,政府明确禁止冒籍,并建立严格的籍贯核查制度,例如童生考试需确认无“刑、丧、冒籍”等情况。
  2. 清代稽查措施:清朝规定考生需在本籍或寄籍地报考,并定期核查官员及考生籍贯真实性,称为“稽查冒籍”。

三、文学与实例

  1. 文学作品例证:《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冒籍现象,如第三十二回描述考生因冒籍身份不敢应考。近代作家叶圣陶在《马铃瓜》中亦通过角色对话反映冒籍的社会影响。

四、影响与后果

冒籍不仅扰乱考试公平性,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明清时期一旦查实,考生将被取消资格并受惩处,官员亦需承担失察之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细节,可查阅《新修岳阳县志》等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家半月泉笨手笨脚表决部分仓俗湌泄策踵长生牌垂缰从省服大钱大物逗趁凤媒粉泽襆囊伏戎庋掌韩非子合甲昏壒惑蛊简俭进事九花树韭葅季禺扛擡夔律阔荡梁甫流官鸾骖媚术麋鹿明习洀桓醅酿痞隔仆仆风尘秋收起义秋输人灵日新散爵少卿十拿九稳爽实树栽子松峤缩节素器踏镫田陂体系微绡翔博献祭销偃膝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