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祸的意思、趣祸的详细解释
趣祸的解释
犹言自取祸害。《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以书责而絶之”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见当世之纷若,欲大举以临之,适足趣祸。”
词语分解
- 趣的解释 趣 ù 趋向:志趣。意趣。旨趣。 兴味,使人感到愉快:兴趣。乐趣。情趣。雅趣。妙趣。相映成趣。趣事。趣味。 趣 ù 古同“促”,催促;急促。 笔画数:; 部首:走; 笔顺编号:
- 祸的解释 祸 (禍) ò 灾殃,苦难:祸殃。祸害。祸患。祸根。祸端。祸首。祸事。战祸。惹祸。祸从口出。祸起萧墙(“萧墙”是照壁,意思是祸事发生在家里,喻内部发生祸乱)。 危害,使受灾殃:祸国殃民。 福 笔画数
专业解析
"趣祸"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是指主动招致灾祸或加速灾祸的到来。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析
-
本义:招引灾祸
- “趣”在此处读作cù(同“促”),意为催促、促使、招致。
- “祸”指灾祸、祸患、不幸。
- 因此,“趣祸”字面意思就是“招致灾祸” 或“促使灾祸发生”。
- 来源依据:此释义源自古代汉语的用法,常见于史书和子部典籍。例如在描述某些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时使用。
-
引申义:自取灭亡
- 由于“趣祸”强调的是行为主体主动或轻率地导致灾祸降临自身,因此常带有“自取其祸”、“自寻死路” 的强烈贬义色彩。
- 它描述的是一种因不当行为(如贪婪、暴虐、背信弃义、倒行逆施)而主动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的过程或结果。
- 来源依据:此引申义在历史评论和人物传记中尤为常见,用于批评或总结失败者的教训。
二、 用法与语境
- 词性: 动词。
- 语法: 通常作谓语,后面可接表示灾祸内容或来源的成分(有时省略)。
- 语境: 多用于史书、政论、子书(如法家、儒家著作)中,批评统治者的失德行为、将领的冒进、或个人的不义之举最终导致自身覆灭。带有强烈的警示和批判意味。
- 例句(古籍例证):
- 虽未找到包含“趣祸”一词的最典型原句,但其含义在以下经典论述中得以体现:
- 《左传·隐公三年》:“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速祸”与“趣祸”含义极近,都指加速招致灾祸。来源:《左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录》:“(孙)皓营新宫,穷极伎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陆)凯谏曰:‘……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此乃下民所视效,安危之所系也。……’皓不纳。其后果以奢暴趣祸。” (此例虽为现代叙述引用古意,但准确表达了“趣祸”的核心含义——因奢暴而自取灭亡。来源:《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 招祸、惹祸、取祸、速祸、贾祸(gù huò)、自贻伊戚
- 反义词: 避祸、免祸、禳灾(ráng zāi)、趋福
“趣祸” (cù huò) 是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古汉语动词,意指主动或轻率地招致灾祸,最终导致自身灭亡。它强调行为与灾祸之间的因果关系,常用于史评和政论中,批判那些因倒行逆施而自取灭亡的人或行为。其核心在于“自取”和“招致”的主动性。
网络扩展解释
“趣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ù huò,其核心含义为自取祸害,即因自身行为不当而招致灾祸。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使用注意
-
语境关联:
多用于批评因鲁莽、轻率或错误决策引发的后果,强调“咎由自取”的意味。
-
易混淆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故意引起祸患”,此解释可能受“趣”的常见义(有趣)影响,但根据权威来源,应更侧重“趋向祸害”而非主观恶意。
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自取其咎、惹火烧身
- 反义词:趋利避害、明哲保身
“趣祸”强调因自身行为招致灾祸,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苦剥漶抱怨扁扁鞭辟着里布帛册授虿介常制传戒大圆镜智地表杜造番书飞邻腓辟风汛干豆羹藜唅糗公羊学诡然盒子回辟昏黑介雅矜宠仅次于经邦论道举措军警硠磕蜡烟灵娥逻辑思维禄钱梅须盼恋骈白剽勇辟治佥谋塙核戎盐世类授爵水手衫四书文宿念琐甲索引唐敖庆田皋頽乏托志王何位分威仪温驯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