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蜡烟 ”。蜡烛的烟。 唐 温庭筠 《觱篥歌》:“蜡烟如纛新蟾满,门外沙平草芽短。” 宋 苏轼 《次天字韵答岑岩起》:“徘徊月色留坛影,縹緲松香泛蜡烟。” 清 金农 《短睡》诗:“睡乡蚩蚩人乐哉,此中讶我久弗来。得毋以夜为日在酒国,蜡烟如纛花成埃。”
见“ 蜡烟 ”。
“蜡烟”是汉语词汇,指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用以描绘场景或烘托意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蜡烟即蜡烛的烟,由蜡质燃烧产生,常伴随燃烧时的光与热。该词为偏正结构,“蜡”指材质,“烟”指燃烧产物,多见于诗文描写(、)。
文学意象
在唐诗宋词中,蜡烟常与月色、松香等意象结合,营造静谧或朦胧氛围。例如:
异体写法
部分文献中亦作“蠟煙”(繁体),如清代金农《短睡》诗中的用法(、)。
该词现代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古籍赏析或文学创作中。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背景,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蜡烟》这个词是指蜡状的烟雾,是由燃烧蜡烛或烟草等产生的烟雾的形象描述。蜡烟通常具有轻盈、缭绕的特点。
《蜡烟》的拆分部首是虫(chóng)和火(huǒ),其中虫为左边的部首,火为右边的部首。它的总共有11个笔画。
《蜡烟》这个词源自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淮南子·泰族训》。在繁体字中,蜡烟的写法为「蠟煙」。
在古时候,汉字「蜡」的写法有时会将「虫」换成「虍」或者「虫」换成「翟」,写作「蜡」或「釋」。而「烟」的古时写法则有「烟」、「煙」、「菸」等。
1.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蜡烟味。
2. 墙角升起了几缕蜡烟。
3. 我喜欢闻着蜡烟味看书。
1. 蜡烟缭绕
2. 蜡烟弥漫
3. 蜡烟飘散
4. 蜡烟袅袅
1. 烟雾
2. 烟尘
3. 烟气
1. 清新
2. 无烟
3. 没有蜡烟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