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t] 举动;行为
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后汉书·王霸妻传》
举措失当
亦作“ 举厝 ”。亦作“ 举错 ”。1.举动,行为。《管子·五辅》:“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举错得,则6*民和辑。”《汉书·匡衡传》:“举错动作,物遵其仪。”《东观汉记·梁商传》:“举措动作,直推雅性。”
(2).措置,措施。《荀子·天论》:“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汉书·何武传》:“君举错烦苛,不合众心。”《后汉书·霍谞传》:“言行动天地,举厝移阴阳。” 晋 左思 《魏都赋》:“諮其考室,议其举厝。”
(3).任用与废黜。《周书·萧詧传论》:“赏罚得衷,举厝有方。”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举措汉语 快速查询。
举措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名词,指具体的行动、措施或方法,强调为解决特定问题或达成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为。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分层解析其含义:
行为与措施
指有目的性的具体行动或实施方法。
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复苏举措。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举措”为“举动;措施”。
系统性安排
强调针对性的部署或安排,常涉及系统性规划。
例: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各项创新举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对事情的处理方法或行动步骤”。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辨析条目。
《人民日报》报道:“惠民举措需贴近民生需求。”(2023年7月)
《汉书·武帝纪》载:“举措必当,民乃安之。”
来源: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访问链接)。
来源:复旦大学《汉语语法分析纲要》。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及语料库,学术引用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ISBN 978-7-100-12450-8)及国家语委公开语料。
“举措”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为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或措施。以下是详细解释:
“举措”由“举”和“措”组成,是并列结构的合成词,意为“举动、措施”。它强调通过具体行动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常用于正式场合,如政策制定、管理决策等。
行为与措施
指具体的行动或策略,例如:“新举措”指新制定的政策或方法。在古籍中,“举措”多指言行举止,如《后汉书》提到“举措有适”,意为行为得体。
历史语境
古代文献中,“举措”也用于描述国家治理的决策,如《管子·五辅》提到“举错得,则民和辑”,强调措施得当的重要性。
“举措”既可用于描述具体行动,也可指宏观政策,其含义随语境变化,但核心始终围绕“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行动”。
白雪阳春本底鼻气如雷不早当晚潺淙长休成群打伙陈叔宝晨暾赤堇疮痏楚项村蛮当名啖齧登蟾宫蹬心拳等值线儿女方底圆盖防锈漆恭逊罕毕横道衡命汇纳狐潜鼠伏胶胶角角贾田忌视款结连姻礼忏邻敌领讨骡马店迷径幕柱南学殴杖跄济侵伤儒宫山水稍公史赞疏宕不拘书生之见四之日蹚土马讨饶头腿套屯溜子味同嚼蜡温滑温李五色云衔持相形见绌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