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传戒的意思、传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传戒的解释

佛教谓向信徒传授戒律,举行受戒仪式。参见“ 五戒 ”、“ 八戒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传戒是佛教术语,指寺院中高僧大德向出家僧尼或居士传授戒律的仪式,是佛教修行制度的核心环节之一。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词典解释,“传”指传授、传递,“戒”指佛教戒律(梵语 Śīla),即约束身心、防非止恶的规范。“传戒”合指通过特定仪轨将戒法传授给受戒者,使其正式获得僧侣身份或修行资格。这一过程强调师承的权威性与戒体的神圣性。

二、佛教语境中的具体内涵

  1. 仪式性质

    传戒需依《四分律》等律典,在戒场中由“三师七证”(三位主戒师与七位见证师)主持,通过白四羯磨(三次宣告程序)完成授受。受戒者需经历请师、忏悔、问遮难、正授戒体等环节,象征戒法的如法传承。

  2. 戒律层级

    • 沙弥/沙弥尼戒:十戒,为出家基础戒律。
    • 比丘/比丘尼戒:具足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标志正式僧伽身份。
    • 菩萨戒:面向僧俗,强调慈悲利他(如《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
  3. 文化意义

    传戒是佛教“法脉延续”的象征,如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传戒奠定律宗基础。汉传佛教中,少林寺、宝华山隆昌寺等均为历史著名戒场。

三、历史与权威文献依据

据《高僧传》载,中国首次正式传戒始于曹魏时期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心》,确立羯磨授戒制度。唐代道宣律师在《四分律行事钞》中系统规范传戒仪轨,成为后世范本。当代汉传佛教传戒依中国佛教协会《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实施,保障仪式的合法性与严肃性。

学术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仪轨制度》[G/OL].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
  3. 方广锠. 《佛教戒律研究》[J]. 世界宗教研究, 2005(3).
  4. 释圣严. 《戒律学纲要》[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

网络扩展解释

传戒是佛教中重要的宗教仪式,指通过特定程序向信徒传授戒律,使其正式成为僧尼或在家教徒。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传戒是设立法坛、传授戒法的仪式,由具备资格的僧人主持,旨在为出家者或在家信徒授予戒律。对求戒者而言,此过程称为“受戒”“纳戒”或“进戒”。

  2. 戒律类型
    佛教戒法分为五类:

    •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等基础戒)
    • 八戒(在五戒基础上增加不坐高床、不非时食等)
    • 十戒(沙弥/沙弥尼戒)
    • 具足戒(比丘227戒、比丘尼348戒,需满足僧数、范围、程序等条件)
    • 菩萨戒(大乘佛教修行者的戒律)。
  3. 仪式流程

    • 初坛:传授十戒,新戒需回答“依教奉行”以表持戒决心。
    • 二坛:授具足戒,需通过“白四羯磨”(三次宣告无异议的会议程序)完成。
    • 三坛:授菩萨戒,包含忏悔、请师等环节。
  4. 历史与演变
    古代传戒主要由律宗寺院负责,后禅宗、教派寺院也参与。道教全真派亦有类似传戒仪式。

  5. 参与条件
    求戒者需满足志愿出家、家庭同意、身无债务等要求,并需在寺院中选定“依止师”作为指导。

扩展说明:传戒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涉及严格的制度管理,如法坛布置、戒师资格等(参考、4、5、10综合整理)。

别人正在浏览...

朝欷暮唶宠柳娇花村院大厮并钓采定时二簧蕃滋风舲葑炉否剥拂髦腹热心煎宫府古胡贵贱无常闺蜜国氛恒时合神怀愧假根叫噉吉卦可怜巴巴刻峭两登炼油厂蛎灰藜火流连忘反露饮马繮妙能明应疟疠烹燔撇呆打堕平宥泼皮货铺眉苫眼擒题鳅鮀七子镜屈诎桑落瓦解搔扪社家使不着诗鬼侍史説本宿贼蜩鸴忘念弯曲吴榜吴门衔辞邂逅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