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文字。亦指用此种文字所写的文件、书信等。《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玄宗 敕宣翰林学士,拆开番书,全然不识一字。” 清 金农 《游海会寺》诗:“经残未覩番书妙,佛古犹传塑像工。” 清 沉大成 《学福斋杂著·西洋测时仪记》:“大仪者,大圜也;小仪者,小圜也:皆番书。”
“番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ān shū,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含义
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文字,也泛指用这些文字书写的文件、书信等。例如《警世通言》中记载唐玄宗因不识“番书”而求助翰林学士,清代金农的诗句也提到“番书”与佛经相关。
出处与用法
有部分资料提出“番书”可引申为“无意义的书籍”(如),但这种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与《西游记》中孙悟空阅读典籍的典故相关,属于现代引申或特定语境下的解释。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来源,部分网页内容可能存在冲突,请以权威辞书为准。)
《番书》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外国的书籍、文献。通常用来形容与中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著作。
《番书》的部首是“册”,拆分后的笔画数为3。
《番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中,可见于《列女传注》。通过历史记载可以了解到,《番书》一词本意是指非华夏民族的书籍。在古代,外国书籍从中原传入中国,因其与华夏文化不同,被称为《番书》。
《番书》的繁体字为「番書」。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变化,所以《番书》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准确的古代文献记载,现代无法确定《番书》的古代写法。
1. 他收集了许多《番书》,研究各国文化。
2. 这本《番书》引发了一场关于多元文化的讨论。
番书店、番书文化、番书翻译、外国番书
外国书籍、异国文献、外文著作
中国经典、华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