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place sb.;take sb's place] 夺取别人的权位而代替他。也泛指一事物取代另一事物
始皇南巡 会稽, 高帝时年二十有七, 项籍才十二三耳,已有取而代之之意。—— 元· 俞德邻《佩韦斋辑闻》
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语本《史记·项羽本纪》:“ 秦始皇帝 游 会稽 ,渡 浙江 , 梁 与 籍 俱观。 籍 曰:‘彼可取而代也。’”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 高亦陀 的心里没有一天忘记了怎样利用机会打倒 大赤包 ,然后取而代之。”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以前 哈尔滨 商场向以 俄 卢布为单位,现在卢布跌落, 日本 金票几有取而代之之势。”
“取而代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是“夺取某事物或人的位置来替代它/他”。其核心含义是通过竞争、取代或推翻原有事物,使自己占据其位置。
来源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年少时看到秦始皇出巡的盛况,感叹道:“彼可取而代也!”(那个人是可以被取代的!)后来演变为“取而代之”,形容推翻旧事物并占据其地位。
用法与语境
现代常见搭配
近义词与反义词
注意: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判断褒贬,避免在正式场合误用为贬义。
《取而代之》是一个成语词组,意思是取代、代替。它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取、而、代、之。下面对这个词进行具体拆分:
取:从手拉鼓的鼓框里取出鼓面(扌字旁)。
而:表示连词,连接句子或词语。
代:以别的人或事物代替原来的人或事物(人字旁)。
之:古汉语中的一个代词,指示代替的对象(乙字旁)。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追溯到《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去哪里的修行者,不废心焉,可谓志而不废”。后来在明代,作家洪应明在他的《太虚幻境题诗》中将这句话引申为“取而代之”,意味着追求进取、振奋精神。
在繁体字中,取而代之的写法为“取而代之”。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无明显变化。
例句:
他在公司中获得了晋升,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部门经理。
组词:取得、取舍、代替、替代。
近义词:代替、替代、接替。
反义词:放弃、舍弃、废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