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三王的意思、二帝三王的详细解释
二帝三王的解释
指 唐尧 、 虞舜 、 夏禹 、 商汤 、 周文王 (或 周武王 )。《文选·扬雄<羽猎赋>》:“昔在二帝三王,宫馆臺榭……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 尧 、 舜 、 夏 、 殷 、 周 也。” 唐 韩愈 《董公行状》:“所奏於上前者,皆二帝三王之道。”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餘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 胡适 《费氏父子的学说》:“二帝三王皆以事业为道德,典謨训誥记録彰明。”
词语分解
- 二帝的解释 .指 唐尧 与 虞舜 。《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唐 孔颖达 疏:“此 禹 能以文德教命布陈於四海,又能敬承 尧 舜 ,外布四海,内承二帝,言其道周备。” 宋 范仲淹 《明堂赋》
- 三王的解释 .指 夏 、 商 、 周 三代之君。 夏禹 、 商汤 、 周武王 。《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 范宁 注:“三王,谓 夏 、 殷 、 周 也。 夏后 有 钧臺 之享, 商汤 有 景亳 之
网络扩展解释
“二帝三王”是汉语中的历史典故,通常指代上古时期的杰出统治者,其具体含义和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 发音:èr dì sān wáng
- 词性:中性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讨论
- 核心指代: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这一组合象征着中国古代圣贤君主的典范。
详细解释
-
人物身份
- 二帝:唐尧(传说中禅让制的开创者)和虞舜(以孝治闻名的贤君)。
- 三王:夏朝建立者禹(治水英雄)、商朝建立者汤(推翻夏桀的明君)、周朝奠基者文王或武王(周朝开国君主)。
-
历史地位
这些君主被儒家视为理想政治的化身,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王道”的黄金时代,常与“三皇五帝”并称,代表德治与礼制的源头。
-
争议与扩展
部分文献(如、2)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二帝”可能指秦始皇、汉武帝,“三王”指王莽、刘秀、刘备,但这一说法未被主流历史学界广泛采纳,可能是对原义的引申或误读。
出处与用法
- 经典出处: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唐代韩愈在《送浮屠文畅师序》中亦引用此词。
- 使用场景:多用于赞颂古代明君的德行与功绩,或借古喻今讨论治国理念。
- 近义词:三皇五帝、圣王明君。
“二帝三王”的主流解释聚焦尧、舜、禹、汤、周文王/武王,代表儒家对上古贤君的理想化追述。不同文献中的解释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建议参考权威历史典籍(如《汉书》《韩愈文集》)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二帝三王》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两位帝王和三位王公,通常用来形容某个时代或某个国家的历史上的重要统治者。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二:部首为二,笔画数为2。
- 帝:部首为土,笔画数为5。
- 三:部首为一,笔画数为3。
- 王:部首为王,笔画数为4。
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它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和传说故事中。在历史上,许多国家和王朝都曾经存在着两位帝王和三位王公的统治模式,因此这个词成为了一个广泛传播的表达方式。
《二帝三王》也有一种繁体的写法,即《二帝三王》(繁体字)。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和差异,但通常是按照上述的部首和笔画进行构成。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二帝三王》的统治格局。
2. 《二帝三王》的时期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鼎盛时期。
与《二帝三王》相关的组词包括:帝王、统治者等。
近义词可能有:两位帝王和三位王公等。
反义词可能有:非帝王或非王公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你!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