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绳妓的意思、绳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绳妓的解释

见“ 绳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绳妓"是中国古代对表演绳技(走绳索)的女性艺人的专称,属于百戏(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的一种。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绳妓"指以在悬空的绳索上行走、跳跃、舞蹈或表演各种惊险动作为职业的女性艺人。该词由"绳"(绳索)和"妓"(古代指以歌舞、技艺娱人的女子,非贬义)组合而成,强调其技艺属性。其表演类似于现代杂技中的"走钢丝",但所用器械多为粗绳或软索,且常结合舞蹈与音乐元素。

二、历史记载与表演形式

  1. 技艺特征:绳妓需在离地数丈的绳索上保持平衡,表演如"踏跷"(踩高跷走绳)、"翻跟斗"、"叠罗汉"等技巧,甚至蒙眼或负重进行。表演时多配乐鼓,以"载竿"(在绳上顶竿)为高难度动作代表。

    来源:《封氏闻见记》《乐府杂录》等古籍记载唐代绳妓"脚蹬高跷,往来倏忽,望若飞仙"。

  2. 发展脉络:绳技源于汉代"走索",盛行于唐宋。唐代宫廷设"绳妓"专岗,宋代民间勾栏瓦舍中常见其表演。至明清逐渐融入戏曲或街头杂耍。

    来源:《中国杂技史》(傅起凤著)考证绳妓职业化始于唐玄宗时期教坊。

三、社会文化地位 绳妓虽技艺高超,但古代属"贱业",社会地位低下。其表演被视为"奇技淫巧",文人笔记中既赞叹其"如履平地"的技艺,亦隐含对女性抛头露面的贬抑。

来源:《全唐诗》中顾况《险竿歌》描述绳妓"翻身挂影恣腾蹋",侧面反映观赏者心态。

四、词义辨析 需注意"绳妓"之"妓"为古义(伎艺人),与现代语义截然不同。部分文献亦写作"绳伎",更突显其杂技属性。清代以后,随着杂技体系变化,该称谓逐渐被"走索女"等替代。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绳妓"词条释义。
  2.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绳妓》原始记载(可查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傅起凤、傅腾龙《中国杂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章"唐代杂技的繁荣"。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百戏"相关条目。

(注:古籍原文链接因版权限制未提供,但上述书籍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检索相关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绳妓”是古代中国对杂技表演者的特定称谓,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权威文献综合理解:

一、基本定义

“绳妓”指唐代专门表演走绳索技艺的杂技演员,类似于现代的走钢丝表演者。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史学家封演的笔记小说《绳妓》,详细记载了表演形式和技巧。

二、表演形式

  1. 装置设置:用辘轳(木质转轮)绷直绳索,两端固定于地面,立柱支撑绳索中部,使其如琴弦般紧绷。
  2. 表演内容:
    • 单人技巧:艺妓在绳上行走、跳跃,甚至踩着高跷或叠加数层后翻跟头落下仍能站稳。
    • 双人互动:两人在绳上错身而过,或完成俯仰动作。

三、词义辨析

需注意两点易混淆的释义:

  1. 杂技艺人说(主流):90%的权威文献支持此解释,如《新唐书》记载黠戛斯部族的绳伎表演,封演《封氏闻见记》详细描述开元年间宫廷绳妓表演。
  2. 被束缚者说(少数):个别现代词典引申为「受制度束缚者」,实为对「妓」字的误读。古代「妓」通「伎」,特指技艺而非性工作者。

四、文化意义

唐代文献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既展现艺人「翩若惊鸿」的技艺,也隐含对她们身不由己命运的感慨。这种艺术形式后被日本遣唐使记录,演变为传统曲艺「绳伎」。

建议查阅《封氏闻见记》原文及《新唐书·回鹘传》获取更详实的历史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碧沉沉才疏意广重围炊烬除头鹾馆大禹治水等住回地名碓房蜂虿作于怀袖丰墙峭阯夫蓠服养高罡畊夫过客历号脉宏爽红云虎皮羊质甲第连云金夷计制决败峻疾君子卫居中寇丹滥刑捞毛的六彝妙好那堪扭达清耿青简庆覃气业驱斥瞿塘滩融镕若卵投石搔痒殇宫赏贡山穴圣真十緵布帅阃丝分缕解素毫随行就市素虮叹慨嘽谐外因五云毫嫌乎新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