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诸侯贵族女子出嫁,以姪娣从嫁,称媵。后因以“妾媵”泛指侍妾。《列子·杨朱》:“﹝ 端木叔 ﹞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后汉书·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旧唐书·崔宁传》:“ 旰 家在 汉州 , 英乂 迁之 成都 ,通其妾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瑞云》:“入门,牵衣揽涕,不敢以伉儷自居,愿备妾媵以俟来者。”
“妾媵”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妾媵”最初指古代诸侯贵族女子出嫁时,作为陪嫁的侄女或妹妹(即“侄娣”),后逐渐演变为侍妾的泛称。该词由“妾”(侧室)与“媵”(陪嫁者)组合而成,既包含身份等级,也体现婚姻制度特点。
陪嫁制度起源
早期“媵”是政治联姻的附属品,诸侯嫁女时,同姓诸侯需派遣女性亲属陪嫁,以巩固家族联盟。例如《列子·杨朱》记载贵族散尽“妾媵”以弃家事,反映媵的从属地位。
泛化为侍妾代称
随着时间推移,“妾媵”不再局限于陪嫁亲属,而泛指非正妻的女性配偶。如《后汉书》批评“妾媵嬖人”干预朝政,说明其身份已扩展至普通侍妾。
“媵”最初地位高于普通妾室,因具有血缘或政治纽带,但后世两者逐渐混用。例如汉唐文献中,“妾媵”常并列指代侧室群体。
“妾媵”一词折射出古代婚姻的宗法性与性别等级制度,其含义从特定陪嫁群体演变为侍妾通称,贯穿先秦至清代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案例,可查阅《列子》《后汉书》等原始史料。
《妾媵》这个词是汉语中常用的名词,一般指的是妻子的小妾或宠妃。妾媵通常是由皇帝或贵族男性所取,作为额外的妻子或情人。这个词带有尊称或敬称的意味,但也同时伴随着权力和不平等的关系。
《妾媵》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女”和“爿”。其中,“女”表示这个词与女性有关,“爿”则是表示字义的部首。《妾媵》一共由14个笔画组成,比较繁琐。
《妾媵》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帝王时期。在古代,贵族男性多娶妻妾,妾媵则是其中的一种称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繁体字中,“妾媵”被写作“妾嬪”,其中的“嬪”字与“妻妾”这个词也有相似的含义,多指皇室中的妃子。
在古时候,妾媵的汉字写法也存在一些差别。一种常见的写法是将“媵”字写作“侀”,与现代字形不同。这种写法在明代和清代比较常见。此外,繁体字中的“妾”字也可能在古时候的写法中有所差异,例如将“且”字加在“女”字下面组成。
1. 皇帝的妾媵通常有着极高的地位和特权。
2. 贵族阶层中有时会同时养着多个妾媵。
3. 妾媵与正妻之间的关系常常复杂而充满竞争。
组词:嫔妃、宠妃、贵妃、侍妾
近义词:侍妾、宠妾、小妾
反义词:正妻、妻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