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之戏班或演出的戏。 清 同治 、 光绪 年间出现于 京 沪 等地,多演唱京剧。 清 裕德菱 《梨园佳话·馀论·女伶》:“女剧 沪 上谓之髦儿戏。髦,盖髻也。昔时妇人拖长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称,非时彦之谓也。”一说,原称“毛儿戏”。因创始班主名 李毛儿 ,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 雅琴 ﹞又预备叫一班髦儿戏来,当日演唱。” 张友鹤 校注:“一种由女演员组成的戏班,据前人考证,髦儿本作毛儿,因创始的班主为 李毛儿 而得名。最初专应堂会唱徽调;后来也在戏院演出,大部唱京戏,小部唱梆子。”一说因演员年幼而技艺皆娴得名。 徐珂 《清稗类钞·戏剧·猫儿戏》:“教坊演剧,俗称为猫儿戏,又名髦儿戏。相传 扬州 有某女子名 猫儿 者,擅此艺,开门授女徒,大率韶年稚齿,婴伊可怜……谓之髦儿戏者,意谓伶之年龄皆幼,技艺皆嫻,且皆由选拔而得,无一滥竽者也。”
“髦儿戏”一词有两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用法分别解释:
指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全女性京剧戏班,主要活跃于北京、上海等地。其特点包括:
形容轻浮、不严肃的言行,常用于批评态度不端的行为。例如:
“髦儿戏子”指该戏班的女演员,后衍生为对“不成熟、轻浮之人”的贬称。
两类含义分别源于历史现象和社会比喻,需根据语境区分使用。
《髦儿戏》这个词是指儿童或年轻人玩耍、打闹、嬉戏的行为。它常常用于形容年轻人之间的轻松愉快的活动或娱乐。
《髦儿戏》由“髦”和“儿戏”两个部分组成。
“髦”字的部首是“髟”,由16画构成。
“儿”字的部首是“儿”,由2画构成。
“戏”字的部首是“戈”,由4画构成。
《髦儿戏》这个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文人用来形容年轻人嬉戏的词汇。
在繁体汉字中,髦儿戏的写法为「髦兒戲」。
在古时候,髦儿戏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古代文字演变的过程,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字形或结构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1. 他们三个小朋友忙着玩髦儿戏,笑声传遍了整个花园。
2.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他们相约去公园玩一场畅快的髦儿戏。
3. 我小时候最喜欢参加街上的髦儿戏,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奔跑玩闹。
组词:髦儿、髦儿乐
近义词:嬉戏、游戏、玩耍
反义词:认真、严肃、庄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