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霜露之感的意思、霜露之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霜露之感的解释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郑玄 注:“非其寒之谓,谓悽愴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妃先以《采蘩》之诚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荐于九庙。”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亦省作“ 霜露感 ”。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先畴旧德忆京尘,眷念清门下士贫。二十餘年霜露感,《麦舟》重到 浦 南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霜露之感”是一个源自古代经典的成语,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拼音:shuāng lù zhī gǎn
结构:偏正式成语,语法上作宾语
核心含义: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深切怀念,暗含因时节变化触发的追思之情。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 郑玄注解强调,这种情感并非因寒冷而起,而是因时节更替联想到亲人,产生悲怆与敬畏。
• 例如宋代曾巩在《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中引用此典,表达显亲追思之意。

三、用法与例句

适用场景: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表达孝亲之情。
例句:

深秋时节,他独坐庭院,霜露之感油然而生,忆起父亲生前教诲。

四、引申思考

需注意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泛化为“对自然清凉的体验”,但此用法缺乏典籍支持,可能与原意存在偏差。主流权威文献(如汉典、礼记注疏)均以“念亲”为核心。

建议在正式语境中沿用传统释义,避免歧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霜露之感

《霜露之感》是一个词语,用来形容触感或感觉。它指的是风吹在皮肤上时所产生的清凉感或凉爽的感觉。

拆分部首和笔画

《霜露之感》共有两个部首:雨部和方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7画。

来源

《霜露之感》这个词语的出处和来源较为模糊,暂无确切的历史记载。

繁体

繁体字中,《霜露之感》的写法为「霜露之感」。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汉字写法多有变化,对于《霜露之感》的写法可能会有不同的变体。然而,我们暂无法确定具体的古时汉字写法。

例句

1. 在夏日的清晨,微风轻拂脸庞,带来了一丝丝的霜露之感。

2. 唱罢一曲,观众们掌声雷动,散发出阵阵霜露之感。

组词

1. 霜花:指大寒时节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冰晶花纹。

2. 霜降: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在十月下旬。意味着天气逐渐寒冷。

3. 露珠:指凝结在草木叶上或物体表面的小水滴。

近义词

凉意、清凉、清新、爽快。

反义词

炎热、闷热、热烈、炙热。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