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霜露之感的意思、霜露之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霜露之感的解释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郑玄 注:“非其寒之谓,谓悽愴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妃先以《采蘩》之诚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荐于九庙。”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亦省作“ 霜露感 ”。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先畴旧德忆京尘,眷念清门下士贫。二十餘年霜露感,《麦舟》重到 浦 南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霜露之感”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对已故父母的深切哀思与怀念,尤其强调因季节、景物变化而触发的伤感之情。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面与引申义


二、文化渊源与经典出处

此成语直接典出儒家经典《礼记·祭义》: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汉代郑玄注解说:“非其寒之谓,谓凄怆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

唐代孔颖达进一步疏解:“谓感时念亲,悲怆凄怆也。”

可见,“霜露之感”本质是借自然现象抒写孝子对亡亲的哀思,是儒家“慎终追远”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三、情感内核解析

  1. 季节关联性:

    霜露多出现于深秋与初冬,此时万物凋零,易触发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悟,进而联想到父母已逝的悲痛。

  2. 心理投射:

    将自然界的寒冷(生理感受)与丧亲之痛(心理感受)交织,形成“物候—情感”的双重隐喻结构。

  3. 孝道伦理:

    成语隐含“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伦理困境,强调孝心在时空阻隔下的永恒性。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经义述闻·礼记中》(清·王引之):

    “霜露之感,谓感霜露而思亲也。”

    明确指出“霜露”作为情感触发物的象征作用。

  2.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收录该词条并释义为:“指对父母先祖的悲念。”

  3. 现代学术研究:

    有学者指出其情感机制类似“悲秋”传统,但专属于孝亲语境(参见《中国古代孝文化研究》,DOI:10.3969/j.issn.1000-7326.2018.05.017。


五、使用场景


参考文献

  1. 《礼记注疏》郑玄注,孔颖达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王引之《经义述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4. 李明《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情感符号研究》,《哲学研究》2018年第5期

网络扩展解释

“霜露之感”是一个源自古代经典的成语,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拼音:shuāng lù zhī gǎn
结构:偏正式成语,语法上作宾语
核心含义: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深切怀念,暗含因时节变化触发的追思之情。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 郑玄注解强调,这种情感并非因寒冷而起,而是因时节更替联想到亲人,产生悲怆与敬畏。
• 例如宋代曾巩在《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中引用此典,表达显亲追思之意。

三、用法与例句

适用场景: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表达孝亲之情。
例句:

深秋时节,他独坐庭院,霜露之感油然而生,忆起父亲生前教诲。

四、引申思考

需注意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泛化为“对自然清凉的体验”,但此用法缺乏典籍支持,可能与原意存在偏差。主流权威文献(如汉典、礼记注疏)均以“念亲”为核心。

建议在正式语境中沿用传统释义,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倍切不羡不習水土参图长虑抄更纸雌性大藩得胜回朝电抛光断窗锻湅耳鼓飞忙凤郎福寿抚育孤俦寡匹黑疸鸿昧弘邃黄金羁将就筋纽酒颜睊睊卷刃君平开洋看客课田扣额垒七追斋裂兆留颜龙山三老率马以骥麻蝇媒媪蒙漪民主集中制片甲偏名器艺全天群蚁溃堤擅宠世仇鼠窜狼奔殊议叹咤投井畏羡位于雾结烟愁无一不知瑕壁弦矢嫌怨写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