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足跌倒。 汉 焦赣 《易林·复之萃》:“蜱蜉戴盆,不能上山,脚推跛蹶,顿伤其颜。”
“跛蹶”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失足跌倒,形容行走时因腿脚不便或外力干扰而摔倒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易林·复之萃》。
字词构成
出处与例句
源自焦赣《易林·复之萃》中的例句:
“蜱蜉戴盆,不能上山,脚推跛蹶,顿伤其颜。”
此处以“跛蹶”描述因负重而跌倒的情景。
现代用法
“跛蹶”既是具体动作的写实描述,也可用于抽象比喻,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核心含义围绕“失衡跌倒”展开,兼具文学性与实用性。
跛蹶(bǒ jué)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跛足或瘸腿,形容行走时因受伤或身体不适而跛行或蹒跚的状态。
跛蹶的部首是“足”(步行的动作部首),拆分的笔画为“足”(6画)+“失”(5画)。其中,“足”部意为脚,是汉字中常见的部首之一,“失”部为喪失、遗失之意。
跛蹶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在繁体中文中,跛蹶的写法为「跛蹶」,和简体中文形式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略有不同。例如,清朝时期的《康熙字典》中,跛蹶的写法为「跛踣」。这种写法将脚部的“足”换成了“踣”,意为跪倒。不同的时代和书写规范会对字符的形态和含义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使用跛蹶一词的例句:
1. 他因意外事故受伤,一条腿跛蹶地行走。
2. 这只狗跛蹶着回到主人身边,为了保护他。
一些与跛蹶相关的词汇如下:
1. 组词:跛行、跛踏、跛足、瘸腿。
2. 近义词:跛足、瘸子。
3. 反义词:健步、轻盈。
跛蹶这个词在描述人或动物行走受限的情况时非常常用,它通过形容跛足或瘸腿的状态,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或动物在行动中的困难和不便。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