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驿站上设的旅舍。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陪臣谏》:“当路州县凋残,所在馆驛隘小。”《三国演义》第二回:“及到馆驛,督邮南面高座, 玄德 侍之阶下。” 郑振铎 《桂公塘》七:“那一夜,他们都同在 天祥 所住的馆驿里。”
馆驿是中国古代官方设立的交通与通信设施,主要用于传递文书、接待官员及提供旅途服务。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馆驿是驿站与客馆的统称,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驿站(驿)负责公文传递和官员接待,配备马匹供换乘;客馆(馆)则提供食宿服务,多设于州县附近或交通要道。
馆驿见证了古代交通与行政效率的发展,如济南馆驿街因“北走燕冀,东通齐鲁”的咽喉地位成为重要枢纽,至今保留地名。其建筑与制度设计(如三十里间距)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组织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如贵州玉屏馆驿、明代裁驿事件等),可参考来源网页。
馆驿(guǎn yì)是一个古老的词汇,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交通网络。它可以指代驿站或客栈,是供旅客休息、住宿和换马的地方。
馆驿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首部分是“馆”的“宀”部,表示与房屋或建筑有关;其次是“马”的“马”部,表示与马有关。所以,“馆”是这个词的部首,而“马”是这个词的偏旁。它的笔画数为9,其中“馆”部分占5画,而“马”部分占4画。
馆驿这个词最早源于古代的传统邮驿系统。在中国古代,官府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以便提供快速交通和通信服务。这些驿站分布在重要的交通干线上,并负责运输国家文件、皇室家信以及私人信件。因此,“馆驿”这个词是从驿站发展而来的,专指这些提供服务的场所。
在繁体字中,“馆驿”的书写保留了原来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的“馆驿”写作“館驛”。其中,“馆”的写法中加入了“食”偏旁,表示与食物或住宿有关;“驿”的写法中使用了“辛”作为部首,表示与旅行或马有关。
1. 旅客在长途旅行中常常会选择在馆驿休息。
2. 驿站的位置选择非常重要,它们应该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
组词:驿站、驿道、驿外
近义词:客栈、旅店、宾馆
反义词:旅程、出发、终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