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戡复的意思、戡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戡复的解释

犹言中兴。谓平定叛乱,复兴王业。 宋 叶适 《应诏条奏六事》:“然终不免于罢兵增币,分裂南北以和寇讎;大则无东 汉 戡復之勋,小则无晚 唐 羈縻之政,何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戡复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戡”和“复”两个语素构成,主要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指平定叛乱、收复失地,恢复原有的秩序或统治。

  1. 语素解析与词义构成:

    • 戡 (kān):本义为刺杀,引申为平定、攻克、用武力消除。《说文解字》释为“刺也”。在历史语境中,特指平定叛乱、征服敌对势力。例如,“戡乱”即指平定叛乱。
    • 复 (fù):本义为返回、回来,引申为恢复、收复、还原。例如,“恢复”、“收复失地”。
    • 合成义:将“戡”的平定、征服义与“复”的恢复、收复义结合,“戡复”即指通过武力平定动乱或叛乱,进而收复失地,恢复原有的政权统治、社会秩序或疆域完整。它强调的是一个“从乱到治”、“从失到得”的恢复过程,且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军事行动。
  2. 具体含义与应用:

    • 平定叛乱,恢复统治:指中央政府或合法政权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农民起义或其他形式的叛乱,重新确立其权威和统治秩序。
    • 收复失地,恢复疆土:指通过军事手段夺回被敌人占领或割据的领土,使国家版图恢复完整。
    • 语境特征:该词带有较强的历史性和书面语色彩,常用于描述古代或近代历史上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强调行动的结果是“恢复”原有的、被认为是正统或合法的状态。
  3. 权威引用与来源:

    • 《汉语大词典》:作为收录汉语词汇最全面的权威工具书之一,《汉语大词典》对“戡复”有明确的释义:“平定叛乱,恢复失地。” 这是对该词最精炼、最权威的定义。来源:汉语大词典 (在线资源可参考权威数据库或大型图书馆馆藏) (注:在线版本可能需要订阅,此处仅作来源示意,实际引用需确认有效访问链接或注明纸质版出处)。
    • 历史文献用例:该词常出现在记述历史事件的文献中。例如,在记述历代王朝平定叛乱、收复领土的史书(如《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相关篇章)或相关人物的传记、奏疏中,可能会使用“戡复”来描述相关功绩。 (注:此处引用代表综合历史文献记载这一来源类别)。

“戡复”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书面语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武力平定叛乱或击退侵略者,从而恢复原有的政权统治、社会秩序或国家领土完整。它由表示平定的“戡”和表示恢复的“复”结合而成,体现了从混乱失序状态回归正统稳定状态的过程。其权威释义主要参考《汉语大词典》,并在历史文献中有实际应用。

网络扩展解释

“戡复”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ān fù(注音:ㄎㄢ ㄈㄨˋ),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内容解释:

1.基本词义

“戡复”指平定叛乱、复兴王业,常用于描述国家或政权经历动荡后的中兴过程。例如宋代叶适在《应诏条奏六事》中提到“东汉戡復之勋”,即借东汉平定内乱、恢复统治的功绩来对比当时政策的不足。

2.词源与结构

3.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或政治文献中,例如评价王朝兴衰、分析政策得失。叶适的引文即通过对比东汉与晚唐的治理方式,批评当时的外交策略。

“戡复”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平乱—复兴”的双重内涵。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语辞海》或叶适的《应诏条奏六事》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崩分辨裁波溢茶余酒后赤绿除残垂不朽盗发导语甸师低都儿低尔汝歌二校房卡发上冲冠風岸浮诞赋课刚中柔外隔壁账胳肢窝公车公王贯穿融会含听鸿鶱凤逝画梁雕栋践蹅奸巧娇绿嚼咽疾状空舍清野来王浪宕陵场龙兹挛挛猛炬密接模碑内廐切挚冗号弱弟市欢石君宝释冕手电守形谁子顺孙邃旒锁靠拖布谓呼午时下马席小道消息啸聚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