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树瘿的意思、树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树瘿的解释

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的刺激,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唐 张鷟 《游仙窟》:“金盏银盃,江螺海蜯;竹根细眼,树癭蝎唇。”《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一夕,有神光降于树,在两河之间,人即其所而候之,树乃生癭,若怀姙状,自是光常见。越九月又十日而树癭裂,得婴儿者五,土人收养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树瘿(shù yǐ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生物学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阐释:

一、基础释义(词典角度)

指树木因病虫害、外力损伤或生理异常,在枝干表面形成的瘤状突起物。这种增生组织是树木自我修复的产物,常见于树干或老枝部位,形态多为圆形或不规则隆起。《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树干上因病变或虫害而形成的瘤状物”。

二、专业延伸(植物学视角)

树瘿的形成机制包含两类典型情况:

  1. 生物性瘿:由昆虫(如瘿蜂)、真菌或细菌寄生引发,寄生生物分泌物质刺激植物细胞异常分裂,形成特定形态的虫瘿或菌瘿。例如栎树常见的“五倍子”即为蚜虫寄生形成的药用树瘿。
  2. 物理性瘿:机械损伤(如刀砍、雷击)、冻裂或遗传变异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如黄杨木瘿、楠木瘿等天然瘤疤。这类瘿木因纹理奇特,在传统工艺中具有特殊价值(参考《中国植物志》)。

三、文化意象(文献记载)

树瘿在古代文献中常被赋予文化象征:


权威参考来源(基于学术出版物与专业典籍):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科学出版社, 2004.
  3. 李时珍(明).《本草纲目》(校点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4. 文震亨(明).《长物志》. 中华书局, 2012年整理版.

网络扩展解释

“树瘿”是植物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的刺激,局部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瘤状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形成原因
    树瘿是树木的病理现象,主要由真菌感染或害虫寄生引发。当树木受到外界刺激时,局部组织细胞会异常增殖,形成凸起的瘤状结构。

  2. 历史文献记载
    唐代张鷟在《游仙窟》中提到“树瘿蝎唇”,描述了其形态特征。此外,《元史》记载了一则神话:树瘿裂开后出现婴儿,被当地人收养,赋予其神秘色彩。

  3. 其他相关说明
    树瘿的质地和形态因树种和成因不同而异,可能影响木材的经济价值。古代文献中,树瘿常被用作文学意象或神话元素,反映自然现象与文化的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现代研究,可参考植物病理学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席碧芳酒赑然昌懋乘虚迭出沉没宠辱皆忘稠密楚纩春和爨桂炊玉颠寒作热定点放去犯寇发射非正式風稜浮淖弗豫共存亡行行蛇蚓豪言空话和啰煇焯交点积居技乐嵇吕近岁菊篱困劣蜡蒂靓质龙蚝轮形履祚煤核梦熊内书堂琼珠旗鎗邱壑铨考柔纤三番两次少詹事世纪收留枢密梳妆楼泗涕哇哩哇啦畏约巫马絃栝嚣俗哮咷歇闲心弛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