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拔葵去织的意思、拔葵去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拔葵去织的解释

《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讎其货乎?’”后以“拔葵去织”为居官不与民争利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濯裘布被,拔葵去织。”《宋书·谢庄传》:“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詔不?拔葵去织,实宜深弘。”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拔园葵而去织妇,无三惑而絶四知。”《新唐书·苏良嗣传》:“ 公仪休 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亦省作“ 拔葵 ”。《南史·范泰传》:“王者不言有无,诸侯不説多少,食禄之家不与百姓争利,故拔葵所以明政。” 宋 苏轼 《和阳行先》:“拔葵终相 鲁 ,辟穀会封 留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拔葵去织"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字面意思是拔掉葵菜、停止织布,其深层含义是官员应当廉洁自律,不与百姓争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成语释义

拔葵去织(bá kuí qù zhī)


二、典故背景

据《史记·循吏列传》载:

公仪休为鲁相,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

(公仪休任鲁国宰相时,吃到自家园中美味的葵菜,便拔掉园中葵菜不再种植;见家中织的布质优,立即休妻并烧毁织机。)

公仪休认为官员若经营产业,会与民争利,损害公平,故以极端方式表明清廉决心。


三、核心思想

  1. 廉洁自律:官员应避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2. 不与民争利:权力者不得侵占百姓生计资源,保障社会公平。
  3. 道德表率:为官者需以身作则,树立清廉典范。

四、用法示例


五、权威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该词条,释义为"居官者不与民争利"。

  2. 《史记·循吏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原始典故出处,公仪休事迹详见卷一百一十九。

  3. 《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深化思想阐释,见卷五十六。


六、相关成语


来源: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华成语大辞典》;典故引自《史记》《汉书》通行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拔葵去织”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á kuí qù zhī,其核心含义是比喻为官者不与百姓争夺利益,强调清廉自守的为官之道。

详细解释:

  1. 字面含义
    “葵”指冬葵(古代重要蔬菜),“织”指纺织。字面意思是拔掉自家种的葵菜,舍弃家中的织布机,引申为官员主动放弃可能侵占百姓生计的私人产业。

  2. 典故出处
    源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的故事(见《汉书·董仲舒传》)。他因家中织布精美、种植的葵菜味美,担心与从事纺织和种植的百姓争利,便怒逐织布的妻子,拔掉园中葵菜,并烧毁织机,以示不夺民利。

  3. 核心思想
    强调为官者应恪守本分,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尤其避免与普通民众争夺生存资源。这一理念在古代被视为官员清廉的重要标准。

  4. 用法与示例

    • 多用于褒义语境,形容官员廉洁奉公。
    • 例句:“非谓拔葵去织,且欲省息纷纭。”(《梁书·徐勉传》)
  5. 近义与反义

    • 近义:廉洁奉公、两袖清风
    • 反义:与民争利、中饱私囊

提示:该成语在现代常用于强调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倡导权力与民生的界限意识。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汉书》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笔榻子伯伦不蜩材使仓急城尖伧言重演猝倒大八成道僧得胜葫芦独立核算法苑飞霙丰有复工感恩多钢化玻璃干戚舞归身画栏解暑谨职橘性开治捆复老伴劳而少功离本徼末凌虚乱人耳目落木卖友求荣蒙伐木槅炮杖匏尊貔子起剥琼州海峡攘杀如雷贯耳入室升堂膻秽山弯善应设险顺轨四至岁在龙蛇惟垣蜗虫祥嘏香炉峯香猫弦外之音小策销账写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