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违的意思、遁违的详细解释
遁违的解释
犹逃避。《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宗守盪失,越用遁违。” 李善 注:“ 郑玄 《礼记注》曰:‘遁,逃也。’ 孔安国 《尚书传》注曰:‘违,避也。’”
词语分解
- 遁的解释 遁 ù 逃避,躲闪:遁去。遁辞。遁世。遁北。 隐,消失:遁迹。遁隐。 逃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违的解释 违 (違) é 背,反,不遵守:违背。违反。违犯。违法。违抗。违章。事与愿违。 不见面,离别:久违。 * ,过失。 背从奉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遁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逃避、违背(某种责任、道义或规范)。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遁:本义为逃避、隐藏、避开。如《说文解字》释:“遁,迁也。一曰逃也。”
- 违:本义为离开、背离、不遵守。如《说文解字》释:“违,离也。”
- 合义:“遁违”即逃避并违背,指有意地躲避且不履行应尽的责任、义务或正道,含有消极回避和背离规则的双重意味。它常用来形容对伦理纲常、社会责任或君主命令的消极态度。
-
古籍出处与用法:
-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在史书和政论中,用以批评隐逸不仕或消极避世的行为(尤其在时局需要人才时),或指责臣子不遵君命。
- 典型例证:
- 《后汉书·逸民传序》: “彼虽硜硜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也。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严光、周党、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咸遂,志士怀仁,斯固所谓‘举逸民天下归心’者乎!肃宗亦礼郑均而征高凤,以成其节。自后帝德稍衰,邪孽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至乃遁违骄骜,以治其操。” (此段批评了部分士人在政治昏暗时过于孤高避世,不与朝廷合作的态度,认为其“遁违”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 王粲《七释》: “遁违之士,焉照其识?” (此句意指那些逃避世事、违背常理的人,其见识又如何能高明呢?)
-
现代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词典之一) 对“遁违”的解释为:犹逃避。并引用了上述《后汉书·逸民传序》中的例句作为书证。这强调了其核心在于“逃避”,且这种逃避往往伴随着对某种规范或责任的违背。
“遁违”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文言词,意指逃避并违背应承担的责任、道义或命令。它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士人消极避世、不合作的态度,或臣子不遵君命的行为,反映了古人对社会责任感和忠君思想的重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仅见于古籍或研究古典文献时。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提供权威的现代释义及古籍书证。
-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提供了“遁违”一词的经典用例及上下文。
-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提供了“遁”与“违”单字的本义解释。
- 王粲《七释》:提供了该词的另一古籍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遁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逃避,具体可结合不同语境延伸为逃避责任或违背诺言。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遁:意为逃避、隐藏,如“遁逃”“遁世”;
- 违:指违背、不遵从,如“违约”“违法”。
两字组合后,“遁违”强调通过逃避来违背某种责任或承诺,常见于形容不守信用的行为。
-
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王粲的《赠士孙文始》诗:“宗守盪失,越用遁违。”李善注引郑玄和孔安国的注解,指出“遁”为“逃”,“违”为“避”,进一步印证其逃避之意。
-
用法与示例
- 多用于书面语境,如批评某人推卸责任:“他屡次遁违,失信于众。”
- 古典文献中常与“宗守”(职责)等词搭配,体现逃避应尽义务的消极态度。
-
近义词
逃避、背弃、违约、推脱等。
若需进一步探究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文选》相关注释或成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避李不帑不斵猜骇昌符陈套传译出防炊玉攩戗方胜肺俞割让鬼奴桂序国家利益黑鵶鵶花下子浑捶自武谫才集本絜情极目远眺井井然搢扑酒酣耳热卷云纹开月枯心亮照潦溢陵寝曼陀罗妙乐牡籥槃曲披瞽前脚妾妇畎渎劝耸热补濡翰煞风景身躰食淡师风收讫宋瓷宿敌锁锁太平无事天祥涕涶铜柯晼晼小八件效命西府海棠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