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极其辽远。2.犹悬殊。
1.极其辽远。《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所以不报恩不惧诛者,自知絶远,兵不至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 汉武帝 时,通 博南山 道,渡 兰仓津 ,土地絶远,行者苦之。” 明 唐顺之 《永嘉袁君芳洲记》:“尝试观於草木之生,虽其奇花异卉,至不易生之物,或絶远生在海外,苟以人力移之,而树艺拥灌之如其法,则东西南北惟所徙焉。”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十一章:“ 贵州 去敌絶远,无施行军政之必要。”
2.犹悬殊。《汉书·晁错传》:“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伎艺,过人絶远。”
絶远(jué yuǎn)是古汉语复合词,由“絶”(通“绝”)与“远”组合而成,表示极其遥远、隔绝难至的距离或状态。其核心含义强调空间或关系上的超常疏离,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为“断绝”“隔绝”,引申为“程度至极”,如“绝顶”“绝妙”。此处作副词,表“极其”“最”。
指空间或时间距离大,与“近”相对,如《说文解字》:“远,辽也。”
“絶远”即“至极之远”,形容:
例:《汉书·张骞传》:“大宛在汉西南,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兵弱,贵汉财物;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皆随汉使献见天子。天子大悦,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是时汉既灭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请吏置郡。于是置益州、越嶲、牂柯、沈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吕越人等岁十余辈,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复闭昆明,为所杀,夺币财,终莫能通至大夏焉。于是汉发三辅罪人,因巴蜀士数万人,遣两将军郭昌、卫广等往击昆明之遮汉使者,斩首虏数万人而去。其后遣使,昆明复为寇,竟莫能得通。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国益厌汉币,不贵其物。” 其中“絶远”之地需耗时数年往返。
明确收录“絶远”词条,释义为“极其遥远;隔绝难通”。
强调其双重含义:既指实际距离的辽远,亦隐喻人际关系的疏离。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张守节《正义》注:“康居国在京西一万六百里……此其絶远也。”
参考资料:
“絶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极其辽远
指地理或空间上的极度遥远。例如:
犹悬殊
表示差距极大或差异显著。例如:
综合、4、6等提供的历史文献用例,结合汉字演变背景整理。如需查看更多例句,可查阅《汉书》《水经注》等原典。
蹦套贬抑逼打蝉焉颤杖辍硋耽搁当管鼎折餗覆豆秸灰遁疚鲕石凤歌虙戏观仰合成橡胶画熊惠文贾民浆酒藿肉脚趾假譬戒定犗特矜贷计说局足开皇客僧昆仑觞乐山廉维陇坻之书昧时猛孤停的勉喻鸣顾命金涅污朋戏凭托牵着鼻子走切结气听却敌楼溶泄睿畧三箭定天山山妖士风尸灵枢务厗奚徒裎外城慰引污下乡枌饷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