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石头的坐榻。因其色乳白,故名。 唐 皮日休 《寒日书斋即事》诗之一:“移时寂歷烧松子,尽日殷勤拂乳牀。”
(2).石钟乳根部相联的地方。又叫石床。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岩洞》:“凡乳牀必因石脉而出,不自顽石出也。”参阅《政和证类本草·石钟乳》、《本草纲目·石三·殷蘖》。
乳床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古籍文献进行考据。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记载,“乳床”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原指石钟乳形成的地质结构,特指钟乳石底部与岩层连接的基座部分,因其形似哺乳动物的乳房而得名。
在中医典籍中,乳床被赋予药用价值。《本草纲目·石部》描述其“性温,可入药治虚损”,古人认为钟乳石的基座部分蕴含地气精华。清代《医宗金鉴》进一步记载其研磨后可用于外敷,治疗皮肤溃烂。
现代地质学研究印证了这一传统认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岩石矿物分析表明,乳床所含碳酸钙成分高达96%,与钟乳石主体成分一致,证实其地质形成过程的连续性。该术语现仍用于喀斯特地貌研究领域,指代钟乳石发育初期的基底构造。
“乳床”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和文献来源:
石制坐榻
指颜色乳白的石头制成的坐具,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寒日书斋即事》中提到的“尽日殷勤拂乳牀”,即描述此类器物。
石钟乳根部
指溶洞中石钟乳与地面或岩壁连接的部分,又称“石床”。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凡乳牀必因石脉而出,不自顽石出也”,说明其地质特征。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乳床”可比喻母亲的怀抱或温暖舒适的环境,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引申义或现代语境下的罕见用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桂海虞衡志》等古籍。
哀弄备品陂堰不吐不茹彻内彻外虫娘次列杜口绝言饵结二兽二郑丰淳风雨共舟负鄙岗峦高寿官衙贺序红脸赤颈歡国互词恢宣降年渐磨渐仁摩义缄题截止警闻金凿忌岁开版客槎蜡光纸料事灵犀鑪铸漭弥灭息秘书省南舣北驾朴马骠信曝背强词夺正黔剧清狂求婚讪刺尚甫声域世贯庶寮天钟土会退伍王道握篆五际象尺香公